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

ID:15945194

大小:4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6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_第1页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_第2页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_第3页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_第4页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题记:《走向共和》近期以来一直作为着舆论的热点,吸引了大量的目光,激起了纷飞的口水,可谓掌声与骂声齐飞,激赏共批判一色。不过就笔者阅读范围之内,似乎批判更多。而批判的出发点与依据则是正统历史教育所传授的观点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笔者无意于对种种批判做出辩护或反批评,但《走向共和》让我在四天之内一口气看完,强烈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因而作为法学圈中之人,也来谈谈几句历史。长期以来的统治者们,倾尽自己的力量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巨大的教育投资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绝大多数人习惯了奴化教育,习惯了

2、作顺民,习惯了"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面对历史,绝大多数都成了"叶公",历史的真实成了口头上说热爱而事实上又极为恐惧的"龙",原因只在于:真实的历史较之统治者的灌输给自己的那套黑白分明、条理清晰的历史要晦涩、复杂许多,也要残酷许多。因此,当别人揭开历史面纱之一角,展示出真实而残酷的一面时,林林总总的"叶公"们立刻鼓噪起来。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专制传统的中国,历史本身便极为复杂;而自清末以降,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国门洞开,固步自封的黄土文明经受了来自蓝色海洋的欧风美雨的洗礼,"诚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中的色彩就更加斑

3、驳起来。自鸦片战争起至今,这个古老的民族背负沉重的苦难走向共和这一现代性轨道的历史,自然不能再与过去单纯的封建社会历史等量齐观,做出相似的判断与评价,而应该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观察历史的真实走向并做出评价。一、李鸿章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走向题记:《走向共和》近期以来一直作为着舆论的热点,吸引了大量的目光,激起了纷飞的口水,可谓掌声与骂声齐飞,激赏共批判一色。不过就笔者阅读范围之内,似乎批判更多。而批判的出发点与依据则是正统历史教育所传授的观点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笔者无意于对种种批判做出辩护或反批评,但《走向共和》让我

4、在四天之内一口气看完,强烈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因而作为法学圈中之人,也来谈谈几句历史。长期以来的统治者们,倾尽自己的力量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巨大的教育投资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绝大多数人习惯了奴化教育,习惯了作顺民,习惯了"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面对历史,绝大多数都成了"叶公",历史的真实成了口头上说热爱而事实上又极为恐惧的"龙",原因只在于:真实的历史较之统治者的灌输给自己的那套黑白分明、条理清晰的历史要晦涩、复杂许多,也要残酷许多。因此,当别人揭开历史面纱之一角,展示出真实而残酷的一面时,林林总总的"叶公"们立刻鼓噪起来。拥

5、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专制传统的中国,历史本身便极为复杂;而自清末以降,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国门洞开,固步自封的黄土文明经受了来自蓝色海洋的欧风美雨的洗礼,"诚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中的色彩就更加斑驳起来。自鸦片战争起至今,这个古老的民族背负沉重的苦难走向共和这一现代性轨道的历史,自然不能再与过去单纯的封建社会历史等量齐观,做出相似的判断与评价,而应该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观察历史的真实走向并做出评价。一、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息,诸

6、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的这首遗诗,无疑是理解这位在历史祭坛上背负了千年骂名的"汉奸卖国贼"的一个引子。清王朝是不幸的,它赶在了封建社会的垂暮之年,完全异于往昔的文明冲击令其手足无措。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同时,清王朝又是幸运的,在其日薄西山之际,一个杰出的人才群体的崛起,如同诸葛亮的祈禳之法,令其至少延长了五十年寿命。在这个杰出的群体之中,有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当然也少不了李鸿章。自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崭露头角之后,李鸿章就成为了垂危的清王朝的一名消防队员,从北京到广州,从旧金山到圣彼得堡,始终"劳劳车马未离鞍",真正地做到

7、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尽管他被称之为"清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东方俾斯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尊敬,却改变不了在自己祖国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的悲剧命运。李鸿章所遭受的举国唾骂,最主要的原因及来自于它的外交活动,具体来说即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在朝野"清流"看来,我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天子圣明,将士用命,岂当输给各"蕞尔小邦"、而割地赔款求和的道理?原因无它,只因为李鸿章卖国求荣、避战求和。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中法战争中,中国的确在滇、越战场的陆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海军在

8、马尾海战中的失败不是陆战的胜利可以抵消的。是役,整个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左宗棠苦心经营的福建船政局与水师学堂也灰飞烟灭,对中国现代化萌芽打击极为沉重。而在现代战争中,来自海上的威胁远胜于陆地,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