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

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

ID:15946291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6

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_第1页
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_第2页
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_第3页
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_第4页
资源描述:

《化学家选择化学的理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选择化学的理由     似乎化学最早总是由些半路出家的人,比如整天想着点石成金一夜暴富的炼丹者,调制丹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的医生什么的鼓捣出来,而且最初往往被旁人视为不务正业。看看这些业余者成长为化学家的经历也是颇为有趣的一件事。   化学史一般认为1661年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其理由就是英国的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e 1627一1691)写了一本把化学确认为科学而不是旁门左道的书《怀疑派化学家》。即使是现在看起来,这本书写得也是相当的令人赞叹。或许这与作者的贵族出身有一些小小的关系。  

2、 不过贵族出身在某些时代并不就是好事。波义耳出生于1627年,虽然他本人倾向于革命派(小时候在欧洲大陆游历了很长时间),不过父亲和13个(上帝保佑!我们的女人真能生)哥哥姐姐基本上都是保皇派的,不可避免的卷入1640年英国革命。1644年,他的父亲在战斗中死去,失去生活来源的波义耳不得不返回英国为了生计而奔忙。于是他就开始学习医学。   至于波义耳选择医学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原因。这家伙小时候母亲死得早(三岁上就没了娘,真够惨的),缺乏母爱的孩子就特别容易得病,经常要麻烦医生。有一次,一位大夫开错了药,小波义

3、耳吃了几乎挂掉,幸亏他的胃当时痉挛的利害,把药全给吐出来了得以逃过一劫。不过从此之后,波义耳对医生的恐惧远甚于对困扰自己的疾病,于是就开始自己学医,到处去搜集偏方啊什么的。那时候医学条件也简陋啊,药都得自己来配(可见欧洲那时候实在是落后,哪有我天朝上国来的发达),自己病得多了,配的药多了,也就把化学那一套练得滚瓜烂熟--近代史上第一个化学家由此产生!    似乎早期的化学家大多出身于医学,或者是搞过一段时间,大概是药房里比较好糊口的原因(想想现在医生的社会地位就知道了)。气体化学和电化学的大师英国人戴维(H

4、umphry Davy 1778一1829)以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两个人之一瑞典人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一1786)都是从医生的学徒开始干出来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前者一直在药房里干自己的活直到死掉(这其中还有一段颇为浪漫的罗曼史,留待后文描述),而戴维一旦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化学而非医学的时候,毅然的放弃了被人资助进大学学医的机会,从化学助教和实验员做起,20年后呢?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当然了,跟上面自然的由医转化比起来,也有比较凄惨的例子。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继罗蒙诺

5、索夫之后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没有查到英文名,sorry 1834一1907),这个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孩子,父亲早亡,母亲靠开一个小玻璃厂顽强的支撑着他读完中学,又变卖了厂子亲自跋涉两千多公里送他到莫斯科上大学(伟大的俄罗斯母亲)。但一来他来自于西伯利亚,二来他不是贵族,包括莫斯科大学在内的一干名校不收他。好容易,他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打算当个医生。   不幸或者说幸运的事情发生了,当门捷列夫在课堂上第一次见识人的尸体的时候,当场昏倒!   可怜的门捷列夫只好改行去了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的物理数学系

6、,忍受着母亲不久病逝的悲恸,勤奋的学习。毕业了以后去当了一阵的中学老师,不过对化学的兴趣支持着他不断的努力,最终还是获得了化学学位,到著名的彼得堡大学(似乎是彼得大帝所创)破格当了一名化学讲师,当时他仅有22岁。ok,今天就胡说到这里,得去吃饭了。   选择化学的理由(续)   细细看来,早期搞化学的确实有非常多的由学医出身,大抵是因为学化学动手能力是个基本要求,在药房里就得天天要动手和仪器打交道,偷懒都不成的缘故。不过除了当医生的和科班出身的人以外,还有人会去当化学家吗?当然有。   候德榜先生在中国化学

7、史(严格的说是化工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可是他小时候上的是闽皖路矿学堂,毕业了就去符离集车站干活。没错,就是安徽北部那个著名的烧鸡产地。学化学是后来读清华准备出国的时候才决定的,那时候他已经二十多岁了。   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法拉第(MichaeI Faraday 1791-1867)更多的是作为物理学家为世人所知,不过他在电解上的贡献算他个化学家的头衔估计也没什么人反对,毕竟电化学的一个基础公式就是用的他名字。他小时候没念过书(faint,怎么听着全是穷的错),当过卖报童(不错的免费阅读报纸机会,希望不全

8、是黄色小报才好),勤杂工(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受虐习惯的委婉说法),装订工人(哇,新书先睹为快耶!)。就在最后一个岗位上,他偶尔读了法国马尔希特夫人的《化学对话》(一本化学科普读物,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一口气熬夜看了七遍之后,对化学的兴趣就来了。   提出苯是个六元环的德国人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e 1829-1896)当学生的时候相当的强,会四国外语(法语、拉丁语、意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