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

ID:15960257

大小:120.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06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_第1页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_第2页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_第3页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_第4页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可编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吴邦銮王健李雪松【摘要】大遗址明十三陵是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陵区面临文物保护修缮资金耗费大、过度建设活动亟需有效控制,民生问题亟需改善等诸多挑战。同期,明十三陵及周边地区由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旅游模式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旅游产业发展是实现陵区保护与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昌平区政府推动,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相关规划设计单位,从区域视

2、角对明十三陵地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是一种协同大遗址保护管理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方法,将大遗址及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大系统,纳入保护与利用研究范围,跳出大遗址本体来制定保护措施并通过区域行政机构联动的方式,在组织管理架构、规划整合推动、项目运营模式、各级政策保障等方面,创新政策机制保障体系,为“遗址内外一体化保护与利用”创造条件。该方法扩大了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尺度,开阔了保护视野,在文物保护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旅游开发,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结合,可

3、实施性较强,开辟了更加多元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用;区域联动1.大遗址的区域特征大遗址具有重要的区域属性,这是区别于其他文保单位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大遗址的本体就是一个区域,一般占地巨大,往往居住着众多城乡人口,由于历史原因往往跨越多个乡镇行政界限,各个行政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联系,既有区域协作也有摩擦冲突;其二,大遗址与外部区域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力,也存在协调合作的发展机会,单纯依靠大遗址本体无法解决的保护与城乡发展问题可以借助区域力量解

4、决。2.快速城镇化时期明十三陵大遗址保护面临挑战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紧临昌平新城建成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大遗址,陵区占地约87平方公里,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作为扩展项目登录为世界遗产[3]名录,登录名称为“明清皇家陵寝”。城郊型大遗址是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既具有大遗址的特性,也因其紧邻城市,处于建设动力强劲的城市边缘区,周边地区往往乡镇、人口密集,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村镇人口外流速度加快,城市发展动

5、力强劲,社会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大遗址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活动会给大遗址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大遗址严格的保护管理政策又压制了原住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要求,导致大遗址范围内的城乡失业、贫困及生活质量低下问题。总之,明十三陵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1)文物保护修缮资金耗费大明十三陵帝王陵寝是依托自然山形地势建设的人工构筑物,受风雨侵蚀、雷电毁坏、植被根系生长破坏、动物微生物侵入等破坏影响,面临自然损毁问题。自建国以来,北京市政府耗费数亿元巨资多次对长陵、昭陵、思陵、德陵、庆陵、康陵、泰陵、献陵、裕陵、茂陵

6、等陵寝进行过修缮和保护工作,以解决陵寝的自然损毁问题。(2)历史遗留的过度开发建设活动亟需有效控制首先,陵区内居住人口规模很大。截至2012年,陵区内有38个村庄,2个镇政府驻地,1个农场,1个社区(5幢居民楼和3处平房家属院),户籍人口共计12401户,25828人,常住人口超过3万人。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旅游接待、农业、林果种植为生,随着陵区内人口的逐年增长,生产生活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对人口及村民建设活动的控制难度也越来越大,村民建设活动与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村镇建设活动亟需有效引导

7、和控制。其次,陵区内的外单位建设量大面广。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非相关外来单位在陵区内新开工建设的情况已经杜绝。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陵区内依然遗留大量的外单位建设用地。依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景区内的疗养院、工厂、科研院所、游乐园等各类外单位初步统计有58家,总建设用地面积约4.05平方公里。第三,由于陵区内存在大量的生产生活活动,为保障村民和一些单位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要求,不得不在陵区内建设相应的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同时,由于历史上曾经的规划建设管理疏忽,一些过境公路、高压线走廊

8、等基础设施穿越陵区。陵区内、外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陵区的整体自然、文化环境,也对文物保护造成威胁。600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瞬间的错误决定;87平方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可能毁于每天1平方米的蚕食。因此,以上历史遗留的建设失控问题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图1十三陵旧貌与现状情况对比资料来源:《北京明十三陵保护总体规划》(3)民生问题亟需改善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在十三陵严格的遗址保护政策下,陵区内的3万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如何?2009年清华同衡规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