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烦闷的本质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

ID:1598752

大小:127.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7-11-12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_第1页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_第2页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_第3页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_第4页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中国近代私人领域的政治化TheNatureof“Anguish”:IdeologyandthePoliticizationofthePrivateSphereinModernChina王汎森内容提要:本文从新文化运动后到一九三〇年代青年界常见的“烦闷”状态入手,探索“主义”在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中一种支配性论述后,何以能吸引众多有着人生困惑之年轻人的过程。过去谈“主义”时,往往强调其自上而下笼罩众人的一面,而本文从“受众”和“接受端”的角度,论述“主义”既是国家与民族

2、的,也是人生观与日常生活领域的。特别呈现了很多苦闷的知识青年对“主义”有一种自发的、心悦诚服的迎向。换言之,“主义”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其救国及政治的层面,它也提供给日常生活“意义世界”庞大的资源,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注入生活的目的感,赋予生命意义,“主义”在救国与人生这两方面成为一种“大小总汇”,一方面指引新的救国方向,一方面提供人们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各种方案。在近代尊西趋新的大潮中,由于“主义”在私人领域起着赋予意义、积极导引和提供答案三个方面的作用,各种新“主义”不仅吸引了大量信从者,也逐渐

3、成为人们私人领域中牢不可破的宰制者,导致了“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关键词:政治化烦闷主义一、前言几年前,我着手撰写了一篇长文《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主义”》,那篇长文包括两部份,第一部份是关于“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支配性论述的过程,题为《“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第二部份讨论“主义”为何吸引人,也就是本文。本文的重点与一般对“主义”的讨论所关怀的重点略有不同。第一、我是从“受众”、从“接受端”的角度去了解主义何以吸引人,我不偏重理论方面,而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主的研究(consum

4、er-basedresearch)。理由很简单,当时真正能深入理解理论的人很少,大部份人毋宁是从一些小册子,及“读书问答”中得到粗浅“认识”。如张静庐说看《申报》,读艾思奇、柳湜所主持之“读书问答”成为习惯。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本文所偏重的是当时曾引起广泛读者回响的刊物,有明显的读者与编者对话痕迹,如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青年》,如工商界下层人物阅读的刊物《伙友》,如李平心编的《青年自学指导》等等。不过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这个时期这方面的书刊很多,

5、上述书刊只是举例性的。涵盖的时段主要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到一九三〇年代。在此之后,“主义”有新的风貌,非本文所能包括。第二,过去谈“主义”时过度强调“主义”像“弥天之网”由上罩下的现象,忽略了在比较早的阶段,它是一种自发的、心悦诚服的迎向。第三,过去讨论“主义”之所以吸引人之处往往只重救国及政治的层面,而忽略了“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意义世界”所提供的庞大资源。它与解决人生观、提供大经大法、赋予生命意义、目的感,解决日常生活中极度的烦闷与困惑感是分不开的。“主义”在救国与人生这两方面成为一种“大小总汇”

6、,一方面指引新的建国方向,一方面提供人们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各种方案。此外我要在此先说明两点:近代中国各种主义的名目达二千多种之多,有文艺的、思想的、政治的,不一而足。本文中的“主义”偏向“新主义”,也就是左(马克思主义)右(三民主义)两种主义的崛起,而这两种主义有一段时间又搅混在一起。至于胡适(1891-1962)“自由主义”等则着墨较少,这是有意的选择。至于“烦闷”或“虚无”的一词,本文只是用了一个宽松的词汇,在当时的文献中有时称为“苦闷”、“苦恼”、“烦恼”,不一而足。“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要

7、是从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界常见的“烦闷”或“虚无”的状态入手,探索“主义”在私人领域的赋予意义、积极导引、提供答案等三个方面的蓝图。这是新“主义”吸引大量信从者的重要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主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私人领域中牢不可破的宰制者,也就是本文副标题所说的“私人领域的政治化”。本文稿中主义与人生观的部分曾以《后五四的思想变化──以人生观问题为例》为题单独发表于国家图书馆编的《五四运动论著目录初稿》(台北:国家图书馆,2009年,第47-49页)。今为求完整将该文并入本文,请读者谅察。关于“主义”的

8、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请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主义”与“学问”──一九二〇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收入刘翠溶主编:《四分溪论学集──庆祝李远哲先生七十寿辰》上册,台北: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123-170页。所以“主义”是国家与民族的,同时也是人生观与日常生活领域的。但因有关前者的讨论较多,后者几乎未见着墨,故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组织”与“信仰”前面提到,烦闷的第一个理由是国家民族之衰落,而又不知从何处下手解救的苦闷,“主义”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渴望,消解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