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

ID:16030101

大小:33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7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_第1页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_第2页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_第3页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_第4页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聚氨酯、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比较关键词:聚氨酯涂料、氟碳涂料、聚硅氧烷涂料,钢结构防腐,水性氟碳涂料、PVDF氟碳涂料、固化剂、稀释剂、脱漆剂前言在钢结构的防腐体系中我们一般都是依靠多层次的涂装实现对钢结构的保护作用。ISO4618—2006《色漆和清漆涂覆材料的术语和定义》将多道涂层的防腐体系定义为“涂装在底材上的所有涂层的总称”,NACE将其定义为“按照预定顺序和道数在底材上涂装完毕的涂层”。一般这种体系是由底漆、中间漆和面漆组成,底漆起的作用是附着在底材上,为以后施工的涂料提供基础,保护

2、底材免遭腐蚀等;中间漆的作用是增强整个体系的屏蔽性、减少外界的腐蚀介质的渗透,增加干膜厚度以及承上启下;面漆的作用是良好的保光保色性、不易粉化,具有指定的光泽、装饰性强等。涂料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代表性产品,其中面漆种类的发展更是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氟碳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成为业界更被接受的两类面漆涂层,在此我们客观的对这两种重防腐高端面漆涂层做一个比较。聚氨酯涂料脂肪族聚氨酯涂料是一种高性能的长效重防腐蚀涂料,在大部分严重腐蚀环境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最多的配套是富

3、锌(有机或无机)底漆1道/环氧云铁中间漆1~2道/聚氨酯面漆2道,总干膜厚为200~350μm。这一配套十多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钢结构、石油化工、电站、船舶和海上设施等面对严重腐蚀的各个钢结构防腐领域,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其涂层防护期,一般在沿海地区有10年左右,在内陆地区可达15年以上。防腐领域重要的性能参考指标就是耐盐雾性,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对聚氨酯的一般规定为1000h【如HG/T3565—199《钢结构桥梁漆》、TB/T2773—1997《铁路钢桥用面漆供货技术条件》等】,因此,

4、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针对上述试验结果评价认为:“从本中心历年来对各类涂料耐盐雾试验的检验结果看,盐雾试验做到3000h漆膜不破坏的产品已不多见,说明该配套体系的耐盐雾性能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性能优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防腐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长效保护的周期(如有的工程要求20年或更长),又要安全、健康,符合环境保护的最新要求;既要美化环境,又要讲究成本和效益,这时聚氨酯涂料的配套体系就略显不足了。目前来看氟涂料和聚硅氧烷涂料作为聚氨酯涂料的更新换代产品方面

5、已经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比聚氨酯更为突出的性能,在防腐领域对聚氨酯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氟碳涂料20世纪90年代,日本较多使用氟碳涂料作为钢结构桥梁防护涂层的面漆并取得成功。例如1999年建成的明石海峡大桥(跨度1990m悬索桥)、多多罗大桥(跨度890m斜拉桥),其钢梁、钢塔均采用氟碳面漆。氟原子具有最高的电负性和除氢原子以外的最小的原子半径。因此氟碳聚合物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在氟碳聚合物中,氟原子取代了氢原子,包围在碳链外形成紧密的保护层,使其不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又因为氟碳聚合物中大量的F—C键

6、,是一种高键能化学键(460.2kJ/mol),因此具有优异的保光、保色性、耐候性以及耐热、耐腐蚀、耐化学品、耐沾污、耐摩擦等性能。衡峰公司氟碳面漆是采用氟乙烯-烃基乙烯基共聚物(FEVE)为主要成膜物质的新型氟碳树脂涂料。FEVE是一种由氟烯烃结构单元与不同的烃基乙烯基醚结构单元交替排列而成的非晶态聚合物。衡峰的氟碳漆的树脂主要来源为日本大金的4F树脂和常熟中昊的三氟树脂,同时采用耐温耐候性极佳的无机陶瓷颜料和多年积累的高性能助剂体系作为依托调配出的常温固化型新型氟碳涂料,具有超强的保光保色性

7、和耐候性、附着力强、表面能低、抗沾污耐洗刷等性能,并且具有可清洗、雨雪自洁的特点。根据HG/T3792—2005《交联型氟树脂涂料》标准规定溶剂可溶物氟含量不小于18%,衡峰的产品一般都在22%以上,进一步保证了质量。目前由于国家标准的完善和实际应用案例的不断增加,氟碳涂料在防腐领域的应用增长十分迅速,很多重点大型工程都从设计上就采用了氟碳涂料聚硅氧烷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利用有机-无机混接技术,使2种材料形成共享一个化学键的聚合体网络,是聚硅氧烷的主要化学反应。混接技术主要有4个方面:有机基体、无机

8、基体、互穿网络和接枝。通过混接技术,性(惰性、硬度、附着力和抗化学性,耐高温、耐候、耐紫外线和耐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品种有脂肪族环氧改性聚硅氧烷、丙烯酸改性聚硅氧烷、丙烯酸脲烷改性聚硅氧烷、硅溶胶混接物及有机硅溶胶等。有机聚硅氧烷杂化技术是利用聚硅氧烷的多功能性,通过缩聚反应将各种有机官能团连接到无机聚硅氧烷的主链上,主链上重复的Si—O键的键能(452kJ/mo)l高于有机聚合物的C—C键(350kJ/mol),所以耐热耐紫外线,并且其氧化状态使之特别耐氧和其它氧化物质,因此有机聚硅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