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

ID:16037257

大小:17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7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_第1页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_第2页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_第3页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_第4页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向视角的员工-组织关系I-P/C模型实证性研究”(批准号:70571054,负责人:陈维政)陈维政1吴继红2(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64;2.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成都610054)摘要:员工-组织关系和领导-成员关系是组织内的两类最主要的社会交换关系。本文通过对256位员工和他们的主管的调查,验证了领导-成员关系对组织投入与员工贡献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主管报告的领导-组织关系质量对组织给予员工

2、的投入能否有效换来员工的贡献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员工报告的领导-组织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关键词:社会交换;员工-组织关系;领导-成员关系作者联系方式陈维政,男,1951-,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通讯地址:四川成都市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编:610064电话:028-85461759,13908183505Email:charleswchen@163.com吴继红,女,1978-,汉族,四川简阳人,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博士,讲师

3、,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星辉东路4号府河苑A座7-7,邮编:610081电话:13982090103Email:wujh@uestc.edu.cn12组织中的社会交换:领导-成员关系会干扰员工-组织关系吗0引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有的组织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持续地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态度。社会交换和互惠原则常被用于解释员工的积极行为和态度背后的动机,即员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是为了回报组织或主管。由于员工是和组织而不是主管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可以认为员工-组织关系

4、,即组织对员工的投入与员工对组织的贡献之间的交换关系(March&Simon,1958)[1][8]March,J.G.,andSimon,H.A.Organizations[M].NewYork:Wiley,1958.,是员工在组织内面临的最主要的交换关系。而领导-成员关系,即以社会交换为基础,“一方必须提供一些另一方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双方都认为交换是公平合理的”(Graen&Sandura,1987)[2]GraenG.B.,&Scandura,T.A.Towardapsychologyofdyadi

5、corganizing[A].InL.L.Cummings&B.M.Staw(Eds).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C],Greenwich,CT:JAIPress,1987,9:175-208.,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因为在员工-组织关系中,主管扮演着组织代理人的角色,代表组织与员工进行社会交换。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关系”的社会,在员工心里与领导的关系比组织的关系要重要许多,这意味着领导-成员关系极可能影响组织与员工的社会交换。因此对组织而言,有

6、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组织给予员工的投入是否真的换来了相应的员工贡献?二是领导-成员关系是否对员工与组织的社会交换有较强的干扰作用?为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通过对256位来自十余家企业的员工及其主管的问卷调查,研究了主管和员工报告的领导-成员关系对员工-组织关系的影响。1理论与假设社会交换理论源于社会学家们对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假设的借用和修正(特纳,2001)[3][美]特纳.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8-259.。Blau(1964)将交换行为定义为交换是

7、个人受到可以从交换另一方那里得到回报的激励而产生的自愿行为,是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做出报答性行为就停止的行动[4]BlauP.ExchangeandpowerinSocialLife[M].NewYork:Wiley,1964,89-90.。Gouldner(1960)认为在社会交换中受惠的一方会产生负债感(Indebtedness),进而表现出回报行为,因此社会交换过程会遵循互惠原则,即:(1)人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2)人们不应当伤害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5]Gouldner,

8、AlvinW.Thenormofreciprocity:apreliminarystatement[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60,25(2):161-178.。Greenberg(1980)进一步认为负债感越强,回报者就越不舒服,就越想通过重新认识交换情形或回报来消除或减轻负债感[6]Greenberg,M.S.(1980).Atheoryofindebtedness[C].InK.J.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