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

ID:16086570

大小:8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7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_第1页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_第2页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_第3页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_第4页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荣生: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王荣生 郑桂华老师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从事中学课堂教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听郑桂华老师的课,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在她的课里都变得愿说、能说、会说,哪怕借班的原任老师在课前再三抱歉自己的这班学生语文基础不好、学习主动不够、上课发言很少。看郑桂华老师的课例,堂堂有这样的感触,她的课学生都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郑老师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对郑老师的《安塞腰鼓》,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关于课堂的生态;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

2、关于教学内容的落点。我相信,研习郑桂华老师的课,将促使我们改变观课的方式,因而也会调整我们的“好课”观念。  一、关于课堂的生态  钟启泉先生曾比较过中日两国老师在教学观摩课的不同表现:日本的老师观课时,眼睛朝着学生;而我国的老师观课时,眼睛则死盯着上课的老师。有的观摩课在舞台上,聚光灯对着讲课的教师,黑压压一片观课者,看的是学生的侧面,乃至背面;有的观摩课,舞台场地太小,学生就坐在礼堂的前排,不是近前的观课老师连学生的背影也难得看见,而课照样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观摩课是在教室里,听课的老师挤在贴后墙的加座,眼光跳过学生的头顶,生怕漏掉讲课教

3、师的一举一动。钟老师痛恨这样的观课方式,称之为“目中无‘人’”,因而大反“公开课”。我深有同感。尽管我不一概地反对“公开课”,而主张观“公开课”功能分化:是比赛就照比赛,是展示就按展示,是观摩就应观摩,是研讨就像研讨。我以为比赛应该局限在比赛者的范围,展示应该讲明白展示什么,观摩应该先培训如何观摩,就大部分的“公开课”来说,我曾建议,观课者应该面朝学生,背对着讲课的教师。  听郑桂华老师的课,是很应该面朝学生的,至少观课者的眼光要时时留驻在学生的身上。看郑老师《安塞腰鼓》课例,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先怎样、再怎样、后怎

4、样,关注课堂的生态及其演化。  1.上课开始,老师询问预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多数学生做过的,标出节号、找出生词,有的还圈了重点词语;一件是只有少数同学做过的,朗读课文。标出节号就是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数,据我所知,多数学生是在阅读文章之前标序号的,《安塞腰鼓》正文计1055个字,分30个自然段,应标出30个序号。找出生词,学生可能有两种操作:一种是在读标有序号的课文时,边读边圈出生词,用术语来说,就是把阅读的“意识点”放在生词的“生”上;另一种是读完标有序号的课文后,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在正文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圈出来。老师们可以

5、试一试,请翻到附录的课文,拿起笔,标序号、找生词;然后反思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状况。  我的体验,标了序号的《安塞腰鼓》不忍卒读,别说体会、感悟,就是把课文连贯起来,恐怕都难以做到。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缺乏起码的感觉,处在一种近乎麻木的阅读状态中。  2.看录像之后,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件事有了感受。他们开始谈论,出现了老师板书上的那几个词语:整齐、雄壮、壮观、野气——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然后学生再读课文——“自己读自己的”。尽管学生读得很投入(按我的推测,是在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言语习惯,读准词句),但阅读看来并没有带来新的成

6、果。学生似乎不再能说什么了,发言的同学似乎也没摸到门道,阅读感受的师生交流,陷入了艰涩。  3.接着发生了转机。学生们好像一下子开了窍,一下子打通了与课文对话的感觉通道:一个学生站起来念,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接着是另一个同学,接着是又一个同学,接着是再一个同学,接着,似乎每个同学都找到了自己感受到的“传达这种感受(即学生看录像时的感受)更强烈一些的句子”。  4.接下来似乎又陷入了僵局。念完了,“还有想讲的吗”,老师问;“没有了”,学生们表示。老师布置了新任务,有同学畏难。  5.然而,5—6分钟后,学生开始有话说了,“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7、想说他们的“讨论成果”。上课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率先开局,一个代表发言,同小组的另一个同学举手“帮助”,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有滔滔不绝的“感受”。不但是发言的学生动起来了,听的同学也动起来了,不但听,而且想,把听的记下来,还跃跃欲试要插话。接着有两个小组竞争发言权,女生组先发言,说自己的阅读感觉,并试着把感觉朗读出来,接着是一个同学主动帮助,努力进一步朗读出感觉。接着是还在继续讨论中的“男生小组开始交流”,对前面的同学发言作了“补充”;接着是“老师发现有人举手”想发言,叫学生站起来朗读、讲述自己的感受;接着是有同学表示“不同意”,他

8、来讲;接着是大家齐声复述了他讲的好词“融入”,前面那个同学也“同意”后一位同学的纠正与深化;接着是还有同学说,接着是“发扬了风格”的小组代表补说前边各小组没有说到的,一人说,另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