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ID:16091259

大小:8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7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_第1页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_第2页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_第3页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_第4页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病理技术论文: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胶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2009年收治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6例术前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均位于幕上大脑半球。3例病灶CT显示为混杂密度,2例为囊实性病灶,1例呈稍高密度实性肿块。4例MRI在T1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为混杂稍高信号或高信号;1例侵及胼胝体膝部。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轻微或无瘤周水肿。光镜显示:肿瘤细胞密集,呈大片状排列,异形性较明显,

2、可见多核瘤巨细胞和核分裂现象,部分区域有明显坏死。免疫组化标志:波形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S-100(+)、上皮膜抗原(+)。结论:胶质肉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MRI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关键词】 神经胶质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2007年WHO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归于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亚型,认为该肿瘤是具有向胶质和间叶组织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1],WHO分级为Ⅳ级,预后差。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7例胶质肉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影像特点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2003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胶质肉瘤,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0~79岁,平均51岁。病程10天~2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癫痫、肌力减退、行走不稳、性格改变等。采用GELightspeed64排VCT,层厚、层间距均为5mm,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非离子型的碘海醇,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60~80ml,注射流率2.5ml/s。MRI检查:使用GESigna1.5T超导型MR

4、扫描仪,常规行轴面T1WI、T2WI平扫,按0.1mmol/kg注入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行矢状面、冠状面及轴面T1WI增强扫描。层厚5mm,层间距1mm。本组7例患者肿瘤切除后,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网状纤维染色。所有标记均设阴性和阳性对照。结 果1.病变部位及形态7例胶质肉瘤均位于幕上,额叶4例(左侧3例,右侧1例),其中1例侵及胼胝体膝部,左侧顶叶1例,左侧颞叶深部1例,右侧枕叶1例;5例位于大脑凸面,2例位于深部白质。5例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

5、形。病灶占位效应明显。  2.影像学表现本组有6例行CT检查,其中3例病灶显示为混杂密度,中心以低密度为主,边界不清;2例为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晰;1例呈稍高密度实性肿块影,边界尚清晰。增强扫描:6例病灶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5例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4例患者行MRI检查,平扫时,在T1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内部可见更低信号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瘤内可见高信号出血;T2WI上为混杂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囊变和坏死区呈更高信号,其中3例边界清楚。注入对比剂后4例肿瘤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强化明显且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强化壁结节,1例侵及胼胝体膝部。

6、4例中3例瘤周见轻到中度水肿,1例无明显瘤周水肿。3.手术标本所见及病理形态均采取肿瘤全切除术,肿瘤血供丰富,与周围分界欠清晰,最大5cm×6cm×6cm,最小4cm×4cm×3cm。肿瘤切面呈淡红色或鱼肉状6例,灰黄色1例,其中囊变坏死6例,1例侵及胼胝体膝部。光镜下见大片实性片状排列异形细胞,肿瘤细胞密集,部分呈梭形,细胞异形性较明显,可见多核瘤巨细胞和核分裂现象,内皮血管增生较明显,部分区域有明显坏死。免疫组化标志:波形蛋白(Vim)(),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上皮膜抗原(EMA)(+)。讨 论

7、1.临床与病理胶质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除具有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外,尚具有肉瘤的特征。发病率占成胶质细胞瘤的1.8%~8.0%[2,3]。1895年Strobe首先将胶质母细胞瘤与肉瘤的混合性肿瘤命名为胶质肉瘤,但当时未得到认可。直到1955年Feigin和Gross对本病深入研究后,再次提出该命名,才获得公认,并沿用至今。1979年WHO正式把由胶质和肉瘤成分组成的混合性肿瘤命名为GS[4,5]。GS病因不详,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6],目前对其发病机制有以下解释:①胶质瘤中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高度增生,当间胚叶成分

8、呈肿瘤性增生且与胶质瘤混合,则呈现胶质肉瘤的结构;②由于胶质瘤侵犯或刺激邻近脑膜,引起脑膜纤维组织增生及肉瘤变;③脑内原发性肉瘤与其周围由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并进一步形成的胶质瘤混合而成;④肉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