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

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

ID:16187255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8

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_第1页
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_第2页
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_第3页
资源描述:

《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形形色色的环境负效应  自然环境是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各种要素的客观发展过程必然影响到自然环境的性质与特点。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影响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影响,以反馈作用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生存,引发环境问题。  环境效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

2、异的效果。环境生物效应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成因多样。中生代恐龙的突然灭绝,就是当时气候剧变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切断了鱼、虾、蟹等的回游途径,致使这些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并导致其生活习性发生变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改变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致使鱼类受害,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森林的大量砍伐,植被的大规模破坏,既能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引发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又能造成鸟类栖息场所缩减,鸟类减少、虫害加剧。而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的污染则可引起染色体突变

3、,机体畸变和癌症发病率上升。  环境生物效应的后果时间上有长有短、程度上有重有轻。根据其所引起后果时间与程度上的差异,可分为急性的环境生物效应和慢性的环境生物效应,前者如某种细菌传播引起的疾病流行,后者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和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都是经过几十年后才出现的。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这种效应的机理及其反应过程的研究。如进行各种污染物的毒性、毒理、吸收、分布和积累的研究;各种污染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的研究;生物解毒酶的种类、数量及对各种污染物的解毒作用的研究等。以保护人类健康及生

4、物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环境化学效应环境化学效应是指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光化学烟雾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酸雨造成的地面水体和土壤酸度增大。环境酸化可降低土地肥力,侵蚀石刻雕像、大理石建筑、金属屋顶、桥梁、铁路、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影响植物及鱼类生长繁殖。  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它是由于大量的可溶性盐类、碱类物质在水体和土壤中长期积累,或者受到海水的长期浸渍造成的。长期利用含盐碱成分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会造成土地碱化,土壤碱化则使作物

5、生长受阻,农业减产。地下水硬度升高的现象,在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如北京、西安、沈阳等地普遍存在。这是需氧有机物和酸、碱、盐等污染物与一定的环境条件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环境化学效应。土壤和第四纪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矿物和大量的交换性钙、镁离子在需氧在机物的降解产物——二氧化碳、酸、碱、盐等污染物的酸解作用和盐效应影响下,一方面促进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另一方面某些污染物中的各种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与土壤中的钙、镁、离子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了地下水的硬度。水硬度的升高增加了水处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光化学烟雾是大气光化学效应的产物,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

6、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恶化大气环境,并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长。  环境物理效应它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城市和工业区人口集中,工厂、汽车、家庭炉灶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大量废热进入大气,再加建筑群和街道的辐射热量,致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形成热岛效应。工业烟尘和风沙的增加,引起大气混浊度升高和能见度降低,并与二氧化碳一起影响城区辐射平衡。大气中颗粒物的大量存在增加了云雾的凝结核,致使城市降水量增加,产生雨岛效应。美国对8个城

7、市1901—197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后发现,6个城市的暖季降水量增加了10%到20%,雷暴增加了20%到30%,冰雹增加了100%到400%。近几十年来,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森林大量被砍伐,二氧化碳消耗量减少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日益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将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人类生存环境的结构功能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繁荣。工矿企业的机器振动和城市的交通车辆产生的噪声,影响人们的思维能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危害人体健康。过量开采地下水,往往引

8、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建筑塌陷及海水入侵等环境物理效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