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

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

ID:16191311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8

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_第1页
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_第2页
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_第3页
资源描述:

《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我们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时——《和氏献璧》二教二反思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困惑,在第二次试讲《和氏献璧》前,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前测。梳理“自读完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一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为什么卞和两次献璧被冤枉并受到酷刑,他还要坚持第三次献璧?(2)为什么卞和不先把石头剖开再献?一、如何理解学生的质疑仔细琢磨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不难发现:它们都与故事主人公卞和的行为和精神有关。初读完故事,孩子们好奇:“卞和为什么不先剖开再献?”而生活在当今社会,他们更不理解卞和为什么如此坚持。这是孩子们真实的质疑,是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时的“

2、真”问题。和氏献璧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久的故事。但是,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它相当“陌生”。这种“陌生”,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它发生在距今2700多年前的楚地;另一方面,卞和付出惨重代价的这份“坚持”与喧嚣、浮躁的当代社会中的种种似乎格格不入。在这样尴尬的境地中,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上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这两个“真”问题呢?二、如何基于学生的质疑设计教学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

3、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本着课标精神,我们决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由学生的质疑出发设计第三课时的教学思路。于是,在课例研究集体备课时,我们集体碰撞出这样一个授课思路: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指导(一)回顾1.同桌互讲和氏献璧故事;2.自己出声读课文;3.指名讲故事。指导学生复述课文。(二)质疑1.同桌交流问题,互相解决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2.小组交流,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3.全班集中共性问题。梳理问题,帮助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三)疏导1.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有理有据谈理解;2.结合资料,拓展加深理解;3.在交流中倾听别人的意见,提升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4、资料以及同学间的交流,理解卞和献璧的行为。(四)巩固1.写一写:和氏献璧对你的启示;2.展评交流。指导学生将交流成果落实为个人学习所得。但是,后来,我放弃了这个思路。之所以放弃,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一节研究课,哪怕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对于学生来说一定要有所获,而第三课时的设计局限于有限的资料,其中臆想的东西太多,究竟能不能使学生有所获,我心中存在很大的疑问。第二,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第三课时的尝试,第三课时的研究价值在哪?就像很少有人去研究习作课堂一样,因为这种课堂见仁见智,很难评价其价值所在。第三,三年级组虽然只有四位老师,但大家都十分努力,都希望能够拿出一节像样的研究课,而对于第三

5、课时的研究心里实在没底。三、从“学生难点”到“文本重点”的路有多远……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夭折了,但是它留给我太多的思考。首先,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听来“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没听见、没看见;我们也可以选择拿出时间来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讨论,去争辩;我们还可以选择将我们思考的结果灌输给他们……何去何从的抉择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个老师基本的学生观。我们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先弄清楚学生的困惑到底是什么,然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处处尊重学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其次,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可以有效地促

6、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事实上,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敦促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重新解读文本,在思考学生问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2]。由孩子“为什么卞和两次献璧被冤枉并受到酷刑,他还要坚持第三次献璧”这个问题出发,我们组的老师认真研读了《韩非子·和氏》、《新序·杂事第五·荆人卞和得玉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游侠列传》等古文,潜心阅读了张晓风的话剧《和氏璧》、散文《一块玉的故事》等作品。互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对卞和及其卞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认。而循着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卞和不先把石头剖开再献”这个问题,我们反复阅读课文,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资

7、料,基于文本细读和互文阅读,最终获得了三种相对合理的解释。其一,从玉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人把玉看做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在我国古代,对玉的开发和利用是和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的大事”[3],因此,卞和可以献璧但却不可以私自剖开玉石。其二,从玉石加工的角度来讲,一块石头变成玉,关键在于其艺术价值,轻率地剖开,可能会破坏潜在的艺术价值,进而影响玉石的价值。其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