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

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

ID:16247919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8

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_第1页
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_第2页
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_第3页
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上恰当提问与有效追问的体会    4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提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提问,可以使教师直接表达关心学生

2、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那么,如何调控好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让提问更富有探索性     新课表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过程和答案都表现出来,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

3、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给学生留有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教师的提问更应体现出挑战性。     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曾听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1)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

4、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2。4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让问题更具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

5、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里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如果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的现象,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

6、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切忌在“小问题”上兜圈子、绕弯子,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如果教师不断地用“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停“齐答”,师生一起“小步子慢慢走”的现象。因此,提问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教师创设学钉纽扣的情境。学生用学具片代替纽扣进行操作。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

7、在4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怎么样? 师;你的想法跟他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钉的结果?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5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会怎样?请把你钉的结果告诉同桌。     师: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能告诉大家吗?你的同桌说对了吗?两人都说对了的请把背挺一挺。     师:两次钉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第二次钉会有多余?这多余的纽扣钉在其中一件衣服上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一件衣服要钉54个纽扣,能钉几件衣服?自己动手试一试。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结果吗?为

8、什么也有多余?还能再钉一件吗?     师:第二、三两种钉纽扣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字吗?(个别回答,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表示第二、三种情況吗?先自己试一试。     师:你写的跟他的一样吗?(教师手指算式)     师:像这样,平均分还有余的,也要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个别回答,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设计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