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

ID:16256887

大小:24.2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8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_第1页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_第2页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_第3页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_第4页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11/11【摘要】【目的】观察以疏肝健脾法为主中药对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dysmotility-likefunctionaldyspepsia,D-FD)患者胃排空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的影响。【方法】将60例D-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方(柴胡、香附、白芍、枳壳、党参、白术、法半夏、木香、鸡内金、炙甘草)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吗丁啉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

2、疗效和胃排空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浆VI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20例正常组做比较。【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临床痊愈3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疗效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临床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胃排空疗效方面,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愈显)2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愈显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治疗组的胃排

3、空疗效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治疗组的临床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血浆VIP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的VI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VIP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VI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并基本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为主中药可明显改善D-FD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并可调节患者的血浆VIP水平。【关键词】消化不良/中药疗法;疏肝健脾方/治疗应用;胃排空/药物作用;血管活性肠肽/血液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4、aldyspepsia,FD)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据FD的症状不同将其分为3个亚型[1],即以上腹痛为主的溃疡型(ulcer-likedyspepsia),以其他上腹部不适为主的动力障碍型(dysmotility-likedyspepsia,D-FD)及无法确定上述哪类症状为主的非特异型(nonspecificdyspepsia)。FD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本研究以疏肝健脾法为主的中药治疗D-FD患者,观察其对胃排空试验及空腹血浆血管

5、活性肠肽(VIP)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疏肝健脾中药治疗D-FD的疗效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1/111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02年11月至2004年10月在江西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凡符合诊断标准的合格受试者,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5岁,平均(42.0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8年,平均(5.09±1.25)年。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6岁,平均(38.30±7.71)岁;病程最短3年

6、,最长10年,平均(6.32±1.01)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另选择无任何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任何上腹部不适的健康志愿者20例设为正常组。11/11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6月罗马国际胃肠病学会制定的RomeⅡ标准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专业委员会主编的《中医胃肠病学》[2]制定,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12周有下述症状:①持续或间断性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②上腹痛和下腹不适,未能在排便后缓解,或与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无关(即不是肠易激综合征);③经过临床、实验室、影像

7、学(内镜、B超等)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及消化系统肿瘤等);④排除糖尿病、精神病、系统性硬皮病等系统性疾病;⑤无腹部手术史;⑥胃排空功能检查显示排空延迟者。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之痞满证及其分型肝郁脾虚证标准:①自觉胃部饱胀、胀满或胀痛不适;②反复发作在4周以上。肝郁脾虚证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便溏不爽。次症: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胁撑胀,善太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具备主症3项(胃脘胀满或胀痛必备),或主症2项(胃脘胀满或胀痛

8、必备)和次症2项,即可诊断。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基本方:柴胡10g,香附12g,白芍20g,枳壳15g,党参10g,白术10g,法半夏10g,木香10g,鸡内金10g,炙甘草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