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

ID:16416953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9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_第1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_第2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_第3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_第4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前言2009年,我应大同绿泰建安有限公司经理翟振平的邀请,参与了古城修复东城墙第十一标的施工。参加工作近三十年,我一直在建筑行业里摸爬滚打,从普通工人做起,做过技术员、预算员、工长、技术负责人、业务负责人等。但修复城墙可是头一回!因为修城墙是几百年不遇的大工程,是一种很难得的机遇。参与这项工程建设,让后代能够凭借这座古城墙,想象我们的祖先当年在此披坚执锐、金戈铁马的戍边岁月,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不管风里雨里,不管多苦多累,我都无怨无悔。我甚至设想:再过二三十年,每当朝霞似火的清晨或夕阳西下的

2、傍晚,望着高高的城墙,映衬着周边的人流,我会迈着蹒跚的步伐,指着十一标施工过的地方,骄傲地告诉他们那是我们砌的,那该多牛啊!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在参加修复东城墙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工地现场或是在社区里弄,都有人向我提出一些古建方面的问题,于是春节期间我把施工时写的一些技术资料做了整理,现在奉献出来,为广大热爱古建、关注大同的旧城改造和修复的人士提供参考。刘元(13303426695)2010年2月28日一、大同古城墙关于大同城墙的由来,要上推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它的北段在今白马城、安家小村一带,留有遗存。我们现在修复的城墙,是

3、徐达在旧址上增筑的。据《大同县志》记载:“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石,墙甃以砖。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门各建楼,角楼,四望楼五十有四,窝铺九十有六。”  徐达字天德,安徽濠州人,二十二岁投奔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被封为大将、左相国、大将军、征虏大将军、太子少傅、魏国公,五十四岁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关于营建时间,县志武事章说:“洪武二年正月副将军常遇春率郭英、汤和等攻大同,元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奔甘肃,守将竹贞亦弃城遁,遂取大同。又据明史

4、记:洪武三年徐达率李文忠等诸将,从北京至甘肃、宁夏,全线打击蒙元余兵,洪武四年,明廷命魏国公徐达到北平、山西练兵,修缮城池。洪武六年、七年继续在北平、山西防御练兵。从以上史实看明代大同城墙不会早于洪武四年,主体竣工不迟于洪武八年。县志记载,洪武五年所增筑应与实际吻合。去年修复墙体时,发现了刻有“洪武五年”、“洪武六年”字样的城砖,这就充分证明了明城墙的营建时间。  明代大同城墙周十三里,比平遥古城大些,但与北魏城相比要小多了。北魏城周长三十二里,东至御河桥东的古城村,南至南关的实验幼儿园一带,西是今天的西城墙,北是安家小村白马

5、城一带。现在恢复的明朝古城墙,大致呈正方形,城池也不是绝对垂直或平行,马面(凸出城墙的墩子)是它们的连接点,相邻墙体,有的几乎成一线,有的相差0.1—0.7米。二OO七年实测,城墙东西长175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7200多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当然这也不精准,因为四周有转角,起始点从哪计,怎么计,待定。等到城墙修复后,会有一个精准数字。现存城墙占原总长度55%保存较好,即城墙的四个角部区。墙高四丈二。这次恢复施工中,东城墙第十一标段找到原海墁标高为12.6米,加上垛墙在14米以上,符合历史记载。至于人们说姜瓖反

6、清时,多尔衮斩城墙五尺,可能是推倒垛墙。城墙的高度其实都是随地形而定,绝非在一个标高上。总体来讲北高南低,但都在14米以上,这在全国是最高的。为什么大同城墙要修那么高呢?还要从明朝大同所处的环境来讲。从东北起靠近蒙元边界的九个地区,习称九边,历属九个重镇,即辽东填、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偏关)、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这九个边镇是明朝与蒙元经常发生战争的地方。而主战场就在今天的大同城,双方你争我夺,约200余年。因而,大同城墙为全国最高就不足为奇了。城墙高了,自然就宽了,最窄处也有12米多。  址砌以石。传说洪

7、武五年,徐达命人开始筑城,正在施工当中,元军突然来犯。徐达一面调集援兵,一面令人将城外石头运进城内西北角,且在城墙上增派了弓箭手,射箭后用石头还击。军民闻讯纷纷纷搬运石头,共同对敌。胜利后,城内军民搭台唱戏庆贺,当时有人把堆石头的地方叫“石头巷”。传说的石头也许就砌在城墙下。一九四二年,日本人村田治郎,也记有城墙下边砌以石头。开工后,在清理城墙根基时,整个东城墙发现了七百多米旧土衬石,大多为条石,其中夹有磨盘石、柱础石、栓马桩等杂石。这说明,当时战事紧迫,各种能用的石材都用上了。  墙甃以砖。以前的土城墙都没有包砖,到明朝火器

8、得到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城墙已容易被火器(火铳)攻陷,人们想到了用砖包砌墙体。在砌砖里有“三一五一丁条法,十字骑马梅花丁”之说,而旧城墙砌的就是梅花丁,即先放一块横砖,紧挨放二块顺长砖,按此循环放置。明朝盛行此种砌法,尤其是城墙,它结构合理,吻合紧固,比清朝盛行的三一五一砌法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