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

ID:16428021

大小:90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8-09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用表(理工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理工类题目:(楷体_GB2312四号,下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041学生姓名:海州书院学号:080811116指导教师:欧阳淮海(职称)年月日淮海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稀土是镧系元素以及钪钇元素的总称,它们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结构,表现出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是光电磁声热等功能材料的宝库,在工业催化、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效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研究者和工业界的关注。CeO2是一种重

2、要的稀土氧化物,可广泛用于抛光材料、燃料电池、氧传感器、催化剂和紫外屏蔽剂等,一维纳米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传感器、电子器件、催化剂等方面的有着潜在的应用,有关CeO2纳米管的研究尚不多见,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管的结构控制和形成机理方面。纳米CeO2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材料,在催化氧化、有机合成催化、光催化,以及生物抗氧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制备CeO2纳米球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超声法、水热合成法等,水热合成法设备简单、条件温和,易于得到纯的一维纳米材料。Han等以硝酸铈和氢氧化铵为原料,水热合成了CeO2-x纳米球,但制备过程不易控制,夹

3、杂大量纳米粒子和纳米棒.Tang等将无氧条件下浓碱水热制得的Ce(OH)3纳米球,在还原气氛保护下,高温热处理合成了CeO2纳米球。Zhou等首先通过高温水热制备Ce(OH)3纳米球,然后将其空气氧化24h后,再与H2O2超声反应2h,最后制得了夹杂大量纳米粒子的CeO2纳米球状结构。Zhang等将CeO2/CNTs核壳结构纳米线控制锻烧,得到了CeO2纳米球。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最早是由Rey和Komarneni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类材料不仅性能优于组成中的任意一个单独的材料,而且还具有单独组分不具有的独特性能。钙铌酸钾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性能,为了提高钙铌酸钾光

4、催化性能,人们常采用表面贵金属沉积、金属离子掺杂、半导体复合、非金属掺杂、离子注入、光电耦合光催化等方法。半导体复合是利用两种半导体材料之间的能级差有效分离电荷、扩展光频谱响应范围,而钙铌酸钾层状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未见报道。本文将钙铌酸钾与纳米CeO2进行复合,对半导体层状化合物纳米片负载CeO2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不同配比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参考文献:[1]王艳杰,刘瑞,吕广明,孙聆东,黄云辉,严纯华.纳米CeO2的催化基础及应用研究进[J].中国稀土学报,2014,32(3):257-269[2]赵晓兵,游静,陆晓旺,陈志刚.CeO2纳米管的水热

5、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1,26(2):159-164[3]李长全,罗来涛,熊光伟.CeO2/ZnO复合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化学学报,2010,68(10):1023-1026[4]李跃平,曹铁平,王长华,邵长路.CeO2/TiO2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5,69(21):2597-2602[5]李静,姚明明,张颖,杨槐.玻璃基TiO-Fe2O3-CeO2复合纳米薄膜的光[J].中国粉体技术,2009,15(4):31-35[6]Genli,Shen,Haidi,Liu,Qi,Wang,

6、Zhen,Wang.Self-templatehydrothermalsynthesisofCeO2hollow[J].JNanopartRes,2012,14(954):1-8[7]王艳荣,邱克辉,邓昭平.纳米CeO2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陶瓷.2003(03)[8]傅毛生,李永绣,邓苏君,胡建东.纳米CeO2及其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08)淮海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课题的基本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2.1课题的基本内容:(1)了解国内外CeO2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7、2)掌握制备目标产物的一般方法;(3)根据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4)通过实验,找出较佳反应工艺条件;(5)根据XRD、SEM、TEM等对该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2.2可能遇到的困难:(1)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温度的控制需要把握好);(2)外界环境的变化及其他不良因素(如仪器测量不精确、人为误操作等)对反应造成的影响。2.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摸索出合适的路线及反应条件;(2)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及其他不良因素,减少人为误差;(3)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时方可使用。3.课题拟采用的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