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ID:16451867

大小:3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9

上传者:U-8777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4页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词:音乐创造力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是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中以音乐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造力是音乐艺术规律所决定的。任何音乐作品都是作曲者潜心创作的(称为一度创作),它是创作者(审美主体)对自然和社会及其内在情感体验的精神产品(审美对象)。音乐属于表现性艺术,只有经过懂艺术的人自身的艺术加工,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把音乐作品再现给听众,使审美者产生情感共鸣,体验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精神内涵,则需要表演者的二度创作。然而,依据这个艺术规律,培养学生(审美主体)的音乐创造能力,就必须遵循音乐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音乐文化基础的实际,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性表现音乐艺术的过程中探索音乐艺术规律。此外,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是通过声音的各种形态及其运动过程来陈述内容的。它随着时间的移动,瞬间即逝。这就要求审美主体在感受音乐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教育起着绝妙的作用,这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一、利用自发乐感,培养创造意识动是人的本能,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故手之、足之、舞之、蹈之”。可见,人1 们在表达内心情感时,最明显和最强烈的感情释放,是通过外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其自发的乐感。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音乐也具有自发的表现欲。这个学段的音乐教学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的特点,发挥其“动”的本能,采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舞蹈等唱游活动,利用他们自发的乐感,培养创造意识。所谓“自发乐感”,仅仅是对音乐的一种感受,即使是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如没有开发的民族及低幼儿童,可以随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律动更近于自然的动,带有即兴性。所谓律动就是随音乐的韵律,儿童身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有规律的动作。低中年级音乐律动教学,是培养创造意识的途径之一。教学中,启发儿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对乐曲情绪和音乐形式要素的感受,这本身就是培养音乐的兴趣和创造意识,训练音乐听觉,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紧密结合起来,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这样,就为发展音乐创造才能奠定了基础。二、发掘创造力,培养自觉乐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发掘者,面向全体学生,发掘其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确定创作目标,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初步形成独立学习音乐的能力。这种教学可称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的思想,也是使学生从“自发的乐感”转化为“自觉的乐感”。它要求学生在积累音乐经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良2 好的音乐素质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通过反复的训练逐步形成“自觉的乐感”。如在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变奏曲式及其变奏手法”,教师启发他们采用旋律对比、听辨,并用变奏方法创作,来探索音乐的“变奏”及“变奏手法”。教师可先弹奏或播放一段曲调,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段音乐的主题,后将这首曲调的节奏、节拍、音高、速度、力度和旋律稍加变化或移调演奏,启发学生畅谈听辨曲调各种变化后的感受和理解。再引导创作深入探索,如教师播放或学生弹唱音乐主题曲:“553|553|3551|3.32|1332|126.|6.216.|116.|……”待学生唱(奏)熟悉后,启发学生将此曲加以变化进••••行创作练习,如在曲调各音上行四度创作曲调为“116|116••|6114|6.65|4665|452|2542|442|”;••••••上行五度创作曲调为“227|227|7225|7.76|5776|563|3653|553|”。然后,要求学生把原曲与创作的曲调连接起来演唱或演奏,并录音后回放,使学生听到自己创作的“变奏曲”备感亲切。为了巩固对变奏曲及变奏手法的认知,教师再播放一首奏鸣曲中的变奏曲,让学生听辨音乐主题采用了哪些变奏手法,他们会很快归纳出来,这种探索式的创作学习成果,即是“自觉乐感”训练的结果,也是艺术创造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对音乐变奏曲的感受和理解是深刻的。三、开发音乐智能,发展创造思维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认为人具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这七种智能只是智能的大略分类。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的种类可能不同,但在生命终结时特定的智能的种类肯定不同。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从技能的角度看,这种潜能只有在那些奇特的个体上,才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几乎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按照这种观点,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组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然而,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将来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评估都简单地依赖于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测试。如果学生这两项能力不强,他们在其他种类的智能可能就会被埋没。然而一旦尝试直接评估其他种类的智能(如音乐智能或空间智能)时,这些学生将会在那些领域中展现他们独特的才能。这样以来,认为聪明与否只有依赖一种判断方法的观点,将会逐渐被淘汰,至少其影响会越来越小。就音乐智能而言,音乐才能是一种智能的概念,虽然音乐技能不像数学一样被当做典型的智力技能,但它符合研究的智能标准。音乐技艺是一种智能。大脑的一部分(大约位于右半球),在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旧石器时代,音乐明显地起着重要的协4 调和统一的作用。从多种文化得到的证据表明,音乐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本能。音符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清晰易懂的符号系统。学校音乐教育正是以此为根据,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以开发音乐智能为主,辅以其他智能。开发音乐智能与发展音乐艺术思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离不开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艺术体验的。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它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来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的。音乐教学特别是“发掘创造力音乐教学”必须遵循这一特征,从听觉训练出发,引导学生从中探索音乐的基本规律,在演唱、演奏和欣赏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联想和想象中发展音乐艺术思维。学生通过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作品塑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并经过他们自身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过程,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此外,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各种音程、旋律与和声、调式与曲式等。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可采用演奏节奏乐器、律动、歌表演、舞蹈等唱游活动,培养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创作探索中,运用听觉去发现声音是有高低和强弱之分,有时值长短之别,有音色的各种区别的。中高年级的初中阶段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掌握音乐的规律。如从单音探索到音程、旋律、和声的各种变化;从乐曲的律动中悟到各种节奏的特征;从音乐的强弱变化中体会到力度的起伏对表现音乐的作用;从音色的比较中寻找合成音色;从音乐的单旋律探索到复调和配器等。由此可见,听觉感官与视觉、5 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相配合,对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形成音乐表像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无限广阔的探索音乐的天地。四、“发掘创造力”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一)体感训练法。即运用身体的活动体会音乐节奏,训练其节奏感。如:教师或学生弹奏乐曲或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可采用走步、跑步或跑跳步训练节奏;教师或学生弹奏三段变奏曲,学生根据乐曲的变化,用身体不同的动作反应或用手势动作表示;在唱歌或欣赏音乐时,学生能辨别节拍并根据不同的节拍做拍手、拍腿游戏。也可根据音乐的需要变换不同方法击拍,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创作。也可边欣赏音乐边随节拍做各种律动、划拍或指挥、模仿演奏乐器或随音乐轻声哼唱曲调等。其目的是引导他们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启发其音乐创造思维。(二)节奏游戏法。如:学生讨论确定每小节的拍数(二、三、四拍子),由学生根据固定节拍创作出各种节奏。在此基础上,再启发他们编创简单的旋律;教师也可采用节奏抢答游戏法,使用卡片或大屏幕出示各种不同的节奏并编好题号后,弹奏其中的某一种节奏,学生分组或个人听后立即抢答,而后再将该节奏击打出来。通过评价,对其中抢答最多、击打准确者评为优秀,并给予奖励。节奏的难易编排,可视学生的程度不同而定。又如,教师播放不同情绪的乐曲,学生边听辨边敲击节奏,让他们体验6 音乐的节奏(律动)在表达音乐情绪上的不同,并谈谈该节奏(律动)对作品情绪影响的感受(兴奋、庄严、活泼、欢快等)。(三)曲调创作法。如:即兴创作曲调问答或唱歌词即兴问•答,(问:四二拍,“123”答:“321”;问:“345”答:“671”)。接尾令游戏,如:1、四四拍,(1)“135-”(2)“565-”(3)“532-”(4)“231-”;2、(1)“1123-”(2)“3345-”(3)“5453-”(4)“34321-”。此外,还可运用乐音做变化各种曲调的练习。如:用135三个乐音可创编出“153”、“513”、“351”、“315”、“531”等。在此基础上,指定节奏型创编各种好听的曲调。也可采用旋律填空练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在空白小节唱出或写出合乎逻辑,并好听的曲调(师生也可事先创编几条不同旋律,由大家共同选择和评论哪组旋律最佳)。(四)曲式结构体验法。通过欣赏、演唱或演奏歌曲(乐曲),体会乐句、乐段的感觉,了解单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随聆听音乐运用手势、身体动作或口头及书面符号等方法,表达对歌(乐)曲单乐段、复乐段、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曲式结构的初步体验。这是初步创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五)指挥训练法。中小学音乐创作训练都应重视指挥训练,这种学习音乐的手段往往被忽视。“发掘创造力”音乐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接受指挥训练,因为指挥可以培养多种音乐素质,7 让全体学生通过自身指挥的体验,用手势来表达和检验对音乐的节拍、律动、力度、速度及其表现音乐情绪理解的程度。在学习齐唱、轮唱或合唱中,可由学生集体或轮流指挥同一首歌曲。欣赏乐曲也可采用同样方法。指挥训练还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也是训练反应敏捷的最好手段。在指挥训练中,学生尽管可能指挥得不尽善尽美,但只要能较准确表现音乐,就应给以鼓励。(六)二度创作法。以唱歌为例,学生演唱歌曲实际上是通过二度创作过程,将作曲家的作品创造性的表现出来。演唱中,忠实于乐谱是对的,但不可盲目、机械地照本宣科,而应根据歌曲情绪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然地将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庄严、希望、畅想、赞美、歌颂、激励、奋发、欢乐等情绪创造性地、充分地表现出来。可通过对歌曲速度、力度与表情的对比;歌曲高潮与一般情绪的对比;歌词与表情的对比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可由学生讨论和评价,分析歌曲词曲的特点、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调式、旋律、和声、曲式与作品所表达情感的有关问题,在基本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后,请他们各自提出对歌曲的处理方案(可出现几种方案),只要这些方案都能符合作品的基本情绪要求,教师都应支持,由学生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加深对表现音乐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与此同时,协助他们解决有关演唱技巧问题,如声音的协调与均衡、音色的对比、层次的安排、歌唱的呼吸及咬字、吐字等。然后,选定其中较有典型的几个方案,进行集体排练,由各方案的设计者来指挥,8 并以其处理的效果进行相互评价。这种教学过程是积极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尽管可能不够完美,与教师设计要求有差异,但是这种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探索中达到其设计的目标,使创造力得到提高。器乐编配训练也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及情绪和不同类型乐器的音色特点等,进行创造性的编配练习,从不同方案中体验其丰富的艺术效果。如用竖笛、簧片乐器及打击乐器为《森林水车》进行音响的创造游戏。也可为一个有情节的诗或短剧配制音响效果。还可以先听一段音乐,根据这段音乐的表现手法,用乐器作创造性的演奏,再与刚听过的音乐比较,探索多样化创作表现的艺术效果。(七)符号训练法。以音乐欣赏为例,指导学生采用“一”、“……”、“~~~~~”、“((((()))))”、“·····”、“〈〈〈〈〉〈〉”等符号,构成“图形乐谱”,把听到的音乐节奏特点、旋律线条、乐曲结构、乐曲变奏形态、音响速度及力度变化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等,逐—用不同符号描绘出来。音乐欣赏教学也可参考《走进音乐》(谢嘉幸著)第二章进入音乐的途径——聆听音乐的方法。(八)榜样激励法。即以古今中外著名作曲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精神为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发动学生搜集他们最感兴趣的著名作曲家、艺术家代表人物的有关文字和音响资料,从中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历史背景、创作思想、音乐艺术的流派、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9 以及创作技法的不同特征等。可结合音乐故事会、音乐作品赏析或音乐教科书所涉及的音乐作品进行探究。“发掘创造力”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促使学生从自己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探索音乐,组织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评价,使学习音乐不仅停留在感知阶段,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思维和艺术加工,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把已经感知的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要素,创造性地运用在艺术实践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思维独立性,富于想像力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归纳综合,提高自学和探索音乐的能力,真正得到音乐素质的训练,开发音乐智能,发展音乐创造思维,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自觉的乐感。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