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

ID:16467160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10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1页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2页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3页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4页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  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意蕴,从而获得语言积淀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从而借助“问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一、有效发问,激发探究思维  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蕴涵在文本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特点,有效借助问题

2、,使学生快速找到学习文本的突破口。  1.借题发问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带有较强的问题性,教师可以以题目为突破口,或设问或引导学生发问,从而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文本。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由题目出发,让学生说说能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经过初步理解后觉得“从……到……”表示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出来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然后借机发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所激发,

3、有效借助问题去探究文本。可以说本文描写三味书屋的一些语言较为深奥,如果学生能抓住文章的题意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  2.疑中发问  语文教学时,当学生出现思维困惑时,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释疑。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时,当学生经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对本文的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人生,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讨论、释疑。课堂讨论时,有的学生发问:“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我们该怎样理解?有的学

4、生发问: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单靠理解字面意思还是不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挖掘、感悟,学生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理解,而“问题导学”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能起到重要的点拨作用。  二、适时发问,突破教学重难点  “问题导学”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赏识,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为学生和教材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借助问题让学生的思

5、维深入文本之中。  如学习《雨说》一课,初三的学生已学过不少诗歌,但以生活中最常接触的“雨”为题,看似简单,却意境深远。教师如何把握诗歌特点,有效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感悟,习得本诗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的作用,上课开始,教师应通过情境导入、作家简介以铺垫,引领学生切入诗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悟。接下来,教师适时发问:“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学生借助这个问题初步理出诗作的结构,他们分别是:第一部分:(1~3节)雨的到来;第二部分:(4~5节)

6、雨的邀请;第三部分:(6~8节)雨的来意;第四部分:(9节)雨的祝福。当学生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再次追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诗歌去感悟、积累。  又如,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进步发展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教师结合诗歌的相关部分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从而让学生结合“白云”和“笑着”深刻理解“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当学生初步理解后,教师再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助点明寓意:

7、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可以说,初中生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教师能抓住诗歌特色,适时借助问题,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点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及时追问,击起探究千层浪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困难或者对教师的问题回答得较为肤浅时,教师如果到此为止,学生的思维就很可能戛然而止,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追问。  及时追问是指教师在面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的第二次课堂调整,它是基于教师在课堂及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并随机应变地

8、根据学生的理解所作的教学调整,通过再次追问击起探究千层浪,从而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理解。  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如何让学生学会写驳论文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鲁迅的杂文素有“投枪”、“匕首”之喻,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文字精髓,教师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等方法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以问题切入,发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