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

ID:16487727

大小:66.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10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_第1页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_第2页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_第3页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_第4页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_第5页
资源描述:

《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佛学问答类编(心性第十)李炳南老居士解答十、心性问:一切世界为心所造,心何所造?(支世荣)答:心是真空,非可造作。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意义请示!(慧香)答:汝得‘觅心不可得’时,自能了然,若我说,便去题万里矣。问:怎样叫做心罗万象?(王锡锜)答:心如虚空(此心非指肉团心)。所有山河大地,一切一切,尽包其中。问:回光返照及光奕奕,圆陀陀作何解释?(戴添丁)答:回光返照四字,世俗常用之语也。今未言明读何书而见此,又未叙出文句,自无从解。惟见下列两句,联想到此句或是形容心性,只有按是解说而已。光指心光,照喻起攀缘,

2、凡夫之心,常向外驰,回返两字,是把它收回来,安住本位的意思。下两句亦当系形容性状,谓性体本是光明圆融的意思。问:真如与无明同一身,何以真如敌不过无明,随其轮回呢?(李鋡荣)答:无明与真如,无始以来,纠缠一处,各有力量。染分生染,从染入染,即迷乱不觉,常住轮回,净分生净,从净入净,即彻悟大觉,成佛作祖。既能成佛作祖,便不宜全称肯定,说真如敌不住无明。问:六祖慧能大师云:‘烦恼即菩提’。当如何解?(智梁)答:佛与众生,皆是性体,烦恼菩提,皆是性用。问:金刚经之要义是否即在‘离一切相’?(沙壬)答:可云如是。问:十方无量佛共同一法身,何以又分无量数名乎?(智梁)答

3、:法身指性,佛名诠相。问:吾人如何境地,才可谓明心见性,学到明心见性,是证到什么果位?(智梁)答:见几分、证几分。问:‘反闻闻自性’如何解?(林梦丁)答:耳识不向外驰,离绝声尘,再反转来观照自性,以耳识之用在能闻,但以此识时起观照,即是闻矣。问: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其中,实居何处?(林梦丁)答:说小可入芥子,说大尽包虚空,不能执著一定方所。问: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林梦丁)答:若到念而无念,亦觅他不得。问:‘情与无情’以何种因缘‘同圆种智’?(金仁孚)答:此圆教之主张,谓色与心法,正与依报,此四者无非是一佛之色心正依(

4、色包有情无情,依只无情),并无差别,是谓‘中道佛性’。若起差别,是情迷故,有一成就,余均成就。如人身皮肉有知觉,爪发无知觉,然皮肉爪发总为一个人体,一个人得到官,或是得到罪,乃指一全人而言。并不能分此官罪是指皮肉,而不指爪发,同圆种智之义,大抵如此。问:唯心无境与观想为空,是否同义?是否了义之说?(林火寿)答:唯心无境,是性德之实相;观空是修德之一端。了义两字甚难言也,有比较之了义,有阶段之了义,居士所言,乃空谛之了义。尚有假谛与中谛,如中谛之亦空亦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能说非了义乎?问:佛教讲境由心变,心能转境,又云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心境一如,所以才说

5、,‘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样心境都是一体,譬如有人坐在棹子面前,另外再来一个人,打棹子一下,棹子不疼,打人一下,人就感觉疼,既然心境一体,为什么人挨打就觉著疼,棹子挨打,就觉著不疼,这样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境一如,能讲得通吗?答:此问语意何在,少欠明显,只有分说,‘心境一如’是从理说,心为真空之体,境为分别幻相,体喻空气,相喻万物,万物虽多,皆不离空气变化(含有乙太),此心境之理。但万物分有情与无情,正说有情被打知疼,无情被打不知疼,别说情与无情,既云同圆种智,便能人知疼棹亦知疼。‘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此亦是理论,明前说自解此理,若从事讲,虽云‘唯

6、心净土’,不能谓无极乐净土,如只讲心土,不能谓无欧美各国。虽云‘自性弥陀’,不能谓无西方弥陀,如只讲性佛,不能谓无释迦世尊。问:佛经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又云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庄严,因为当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说‘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岂不是多此一举吗?(施无畏)答:众生有佛性,譬如矿中有金,金被尘沙包裹,似性被无明覆盖。金不淘汰尘沙,金虽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断无明,佛性虽仍佛性,然不能证佛,淘汰乃对尘沙,非淘汰其金,金显方能成器,修断乃对无明,非修断本性,性见方能证佛。问: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住,世间常相住’

7、。又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既说常住,又说火宅,不相违否?(施无畏)答:迷者惑乱颠倒,被业牵引受报,如在梦中现种种之像,恐怖苦恼,故曰三界火宅,觉者心明性见,照破诸妄,神通自在,无来无去,故曰常住。问:佛说万法唯心,又说非青非红,无形无相,又说觅心不可得,这是不是矛盾,究竟心有没有?(沉子良)答:此非矛盾,实则此事难以形容,故有时说有,是说本性;有时说无,恐著迹相,语皆真实。凡夫多数,泥迹迷本,若再误会此解,则易颠倒矣。万法唯心,是显本性,非青非红,是扫迹相,明乎此,有与没有,岂得漫无分限,贸然执一。问:洪自诚云‘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

8、须生时事物看得破’,根据此四句话,有无佛学的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