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

ID:16492283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10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_第1页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_第2页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_第3页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_第4页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诗词意境教学六法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它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婉约,语言含蓄凝炼,想象丰富奇特,意境优美动人。然而诗词的遣词造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小学生很难把握它的语言魅力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正是古诗词难教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入诗词的意境。一、音乐再现法。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讲道:”音乐,不需要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像和联想,心弛而神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

2、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梦令常记》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清新雅致的词,词人通过”常记”一词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场景。教学中,我分别选用了古筝乐曲《渔舟唱晚》、《满山红叶似彩霞》、《快乐的少女》,那悠扬如歌、欢快活泼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盛夏时节的黄昏,晚霞映红的天空,缓缓流淌的溪水,古色古香的亭台,荷花盛开池塘边,词人和朋友划着小船,到溪边的亭子里饮酒赏景沉醉不归的图景。二、画面展示法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3、,而诗人的情感往往蕴含在描写的画面中,若把诗词中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如《如梦常记》,词人极力渲染描写溪亭郊游时所见的美好景致,表达了内心的愉悦之情。学生诵读虽然抑扬顿挫,但如何入境入情?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投影展示了三幅图:”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边读边看边,不知不觉步入诗的意境之中。在课末,播放意境水墨动画《如梦令》,一边观看那再现诗词的优美的动态画面,一边倾听蔡琴那娓娓动听的吟唱,学生都深深陶醉了

4、,对诗词意境的领悟也达到高潮。三、想象表达法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但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古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如教学毛泽东《七律长征》时,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开始读的时候,读到”尽开颜”时语调反而下降了,我就引导说过了雪山长征就胜利结束了,你仿佛看到此时的红军战士怎么样?有的说:”红军战士欣喜若狂,手挥红旗,欢呼雀跃。”有的说”红军战士高唱凯歌,热泪盈眶。”……红军战士那么高兴,怎样把这种喜悦之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呢?读的时候语气要逐渐上扬,表达欣喜若狂之情。师范读,学生

5、试读一遍,再指导说喜悦之情不仅要通过语气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师再范读,生再试读,这次学生个个脸露微笑,读出了心中的喜悦之情。四、故事辅助法古诗词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把意境难懂的古诗转化为故事的形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挖掘出来,指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时,学生较难领悟,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巧渡金沙江》

6、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引导阅读,使学生轻松体会到了”暖”即是讲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则是表现了,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激烈、惊险、悲壮和诗人对死难烈士的缅怀之情。教学中,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就能把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当然故事辅助法不仅可以用在过程中,也可用在新课导入时,还可用于课后拓展。灵活运用自然能使学生在故事中轻松地走近诗歌的意境。五、资料拓展法“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品格修养、历史状况,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

7、。如教学《如梦令常记》,在理解词意,感悟意境的基础上插入一段李清照少女时代快乐生活的资料,无需教师多言,学生也就明白为什么词人这首词写得如此跳跃、灵动。又如教学陆游的《示儿》,为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我在课始出示了南宋统治者据半壁江山而不图恢复失地的历史背景和诗人际遇的资料让学生通读,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诗人“生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及悲愤的心情。正是大量的史实资料,帮学生填补了认识上的空白,为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将学生引入了诗的情境中。六、吟诵领悟法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

8、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