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ID:16516868

大小:5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13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_第1页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_第2页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_第3页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_第4页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完全契约论文高校人事制度论文:不完全契约关系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摘要:我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从评审晋升制到职务聘任制的转变,伴随着全员聘任制的深入实施,与之伴生的弊端逐渐显现。本文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特点,认为高校人事合同属于不完全契约,并比较了评审制、聘任制和西方终身教职制度的经济学属性,提出在不完全的高校人事契约中应采取弱激励的人事制度,同时营造和谐的高校组织文化,从而避免出现学术泡沫和学术不端等激励偏差现象。关键词:不完全契约高校人事制度激励制度一、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质疑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时

2、期,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大学教师作为国家干部,一旦录用终身任职,服从国家调配,接受统一管理。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俗称“铁饭碗”)、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特点是当时教师人事制度的主要问题。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这一传统人事制度的种种弊端逐一暴露,在此背景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被提上日程。我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从“评审晋升制”向“职务聘用制”的变革,主要包括“评聘合一制”、“评聘分离制”和“全员聘任制”三个阶段。始于1986年的“评聘合一”阶段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作为参照系的。根据国务院系列文件精神①,各高

3、校在此前恢复教师职称评定的基础上,将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结合起来,开始推行“评聘合一制”。1995年,国家教委明确指出,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遭遇了制度环境、利益平衡等重重阻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在一时难以完全取消职称评定和全面推行聘任制的情况下,采取迂回策略,重点改革分配制度,实施有力度的教师岗位聘任津贴制度(如“职务+业绩津贴”模式),从而事实上施行了“评聘分离制”。进入2000年以后,“全员聘任制”已成为当前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

4、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任制度,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为此,各高校要实现教师职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强化岗位意识;变教师职务的内部晋升为面向国内外的公开招聘,建立教师队伍的竞争和优化机制;变教师职务的终身聘任制为聘期聘任制,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用人机制。全员聘任制作为全员终身制的对立面,对于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促进人才竞争和流动,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全员聘任制真的是一种既能提高学术生产力,又符合学术逻辑的用人制度吗?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典型情况:一些学校名义上推行

5、全员聘任制,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岗位设置不合理,择优聘任不到位,合同管理形同虚设,无非多了一张几年一签的合同,有的甚至连合同都没有;相反,另一些学校确实下足了改革决心,加强行政管理,设置下岗或不聘的硬性指标,提高考核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和末位淘汰,在实现了数字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带来了急功近利、追求数量、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的流弊。另外,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学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学科和基础研究造成冲击、优秀人才流失等。由此可见,聘任制是一把双刃剑。为此,在全面推行聘任制的基础上,通过什么样的机制留住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克服唯利是图、重科研轻

6、教学的机会主义行为呢?二、高校人事制度的不完全契约特征分析实际上,高校与教师的关系符合经济学中定义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努力程度无法被校方准确观察,校方就设计出相应的评审制度来激励教师的行为。但是,高等教育产品与人事关系具有其他行业并不具备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科研教学成果量化和质量确认困难。教师的工作量核算一般按照教学课时量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来衡量,而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是很难精准确定的,如果所设计的激励机制偏重数量指标,忽略了难以测量的质量时,就会造成质量低劣的教学课程和科研论文大量生产,带来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泡沫;第二、多种工作

7、任务加总。高校教师必须在科研和授课上都付出努力,这两个工作任务的互替性非常明显:在授课上花更多的时间就会缩短科研所用时间。而且,不同任务上的工作表现不能用同样的测度来评估。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教师在科研上工作表现的度量,而授课的质量就很难评估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自然会只重视科研而不重视教;第三、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矛盾。教育职业的长期目标是优化人力资本投资并保证学术创新性。教育是“百年树人”的长期行业,而这样的长期目标并不被高校体系重视。学术创新的周期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