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

ID:16530773

大小:73.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22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_第1页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_第2页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_第3页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_第4页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岷江堰塞湖论文 变形成因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岷江堰塞湖论文变形成因论文岷江上游堰塞湖沉积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讨论  摘要:对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河谷中的晚第四纪古堰塞湖地层中发现的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的层内变形构造,如液化卷曲变形、泄水构造、负荷构造、阶梯状微断裂等,其形成与软沉积物的塑性变形、液化和流动作用相关;另一类是崩(滑)塌体对软沉积物的扰动形成的大型褶曲构造。通过与其它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对比以及对区域构造环境的分析,得出地震、崩塌和滑坡等灾害性地质事件是造成河谷区古堰塞湖地层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

2、的最可能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软沉积物变形;震积岩;古地震;堰塞湖;岷江  0引言  软沉积物变形(Softsedimentdeformation)又称准同生变形,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由于差异压实、液化、滑动、滑塌等形成的变形构造。这些变形往往伴随着地壳颤动的触发因素,因此常作为震积岩的识别标志和依据(Sims,1975;Marcosetal,1996;Rossetti,1999;Ken-Toretal,2001;Greb,Dever,2002;Schnellmannetal,2005;Montenatetal,2007)。Seil

3、acher(1969)将地震作用改造未固结的水下沉积物形成的再沉积层定义为震积岩(Seismites)。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广义的震积岩(或地震岩)包括了地震过程中原地形成的震积岩(原地相震积岩或狭义震积岩)和地震引发滑塌、泥石流、涌浪、浊流及碎屑流而形成的近原地相和异地相震积岩(梁定益等,1994)。迄今,已有多种类型的与地震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被识别出来,如:液化卷曲变形构造(Seilacher,1969)、液化脉(朱海之,1982;乔秀夫等,2006;李海兵,2006)、泄水构造(Lowe,1975;Owen,1987)、滑混层(R

4、odriguezetal,2000;张传恒等,2006)、球枕构造(乔秀夫,李海兵,2008)、层内阶梯状微断层(Seilacher,1969;宋天锐,2006)、负荷构造(Owen,1987,2003)等。  震积岩概念的提出源于对现代地震的沉积物变形的观察,但自1988年这个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一定地质年代的大陆边缘沉积(梁定益等,1994;乔秀夫,1994,2006;张传恒等,2006,2007)或内陆断陷湖盆沉积(吴贤涛等,1992;尹国勋,1993;袁静,2004)展开,对于近代和现代沉积中的震积变形未见专题报道。

5、  笔者在龙门山地区河谷的古堰塞湖沉积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因而主要对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沉积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态、类型和成因进行初步研究,重点讨论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重力滑塌、冰川作用、冻融作用等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区别,认为地震振动、崩塌和滑坡扰动是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最可能的驱动机制。以具有强烈地震活动性的龙门山—岷江断裂带内的古堰塞湖沉积物为切入点,开展与地震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对于缺乏晚第四纪地层和古地震沉积记录的我国西南部地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震地质意义。  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龙门山

6、等一系列山脉与四川盆地之间构成青藏高原东缘地形陡变带,岷江流域水系总体上呈南北向穿越龙门山构造带。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河段长约341km,相对高差达3000m左右,河流两侧谷坡陡峭,平均坡度在30°~35°之间,地表岩层破碎,现代地貌过程十分活跃。岷江流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生界复理石沉积和前中生界变质杂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灰岩、泥岩以及花岗岩等。第四纪地层分布有限,仅在河流的宽谷段或阶地中保存有河流相砂砾石、崩滑塌和泥石流沉积以及古堰塞湖沉积。区域性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龙门山断裂带、岷江断裂青川—平武断裂带等(图1),该地区曾发生2008年

7、汶川8.0级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等一系列强震。地震高烈度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区,也是堰塞湖的高发区(聂高众等,2004)。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崩滑塌体堵塞河道,形成了百余个堰塞湖(童立强,2008)。地震后数月,在已溃坝的河床中可观察到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厚的堰塞湖沉积。在汶川地震后的地震地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期古堰塞湖沉积(图1),并观察到了由汶川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现象。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的古堰塞湖沉积呈串珠状分布,1933年发生的

8、叠溪7.5级地震诱发的滑坡堵江形成的叠溪大海子和小海子是岷江上游现存的堰塞湖,其周边还保存着厚达200余米的古堰塞湖沉积(王兰生等,2007)。在这些古堰塞湖沉积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