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ID:16553285

大小:65.7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22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_第1页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_第2页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_第3页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_第4页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玉溪一中、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历史学科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创立了许多民主政治的形式。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主要受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A.公民大会制度B.陪审法庭制度C.首席将军制度D.五百人会议制度2、下图是《梭伦改革前夕贵族之间的激烈辩论》,这一图片反映出A.雅典民主政治呈现繁荣B.贵族内部对于社会变革分歧较大C.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占据主导D.平民普遍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变革3、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

2、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4、《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秦军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C.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9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5、商鞅要求:“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主要目的是A

3、.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6、《战国策.秦策一》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上述言论出自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7、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拔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

4、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8、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B.促进民族融合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

5、10、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1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12、《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

6、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9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13、《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14、“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定期考核官员.        B.严格“恩荫”制C.改革贡举制        D.慎选地方官吏1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

7、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16、900年来对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探讨可分为三个阶段,南宋至晚对晚清对王安石的变法的评价反映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时间段代表性言论及评价概述南宋至晚晴(朱熹)斥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通过评议王安石变法来达到“崇道德而黜功利”的目的,变法成为宣扬义理道德观念的“反面教材”20世纪前半叶对变法的动机和性质,三种代表性意见;对变法代表的阶级,有五种认识;反变法派与变法派的斗争,四种意见20世纪后半叶变法是两宋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

8、变法派与反变法之争不是阶级路线之争,而是政策性的分歧A.阶级斗争史观B.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C.现实政治发展路标的指向D.程朱理学的评价价值标准17、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教会拥有超国家的权力B.全体民众信仰天主教C.封建国家体制不够完备D.天主教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918、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