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

ID:16671630

大小:51.74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8-23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_第1页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_第2页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_第3页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_第4页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廖锺庆一、导言佛教思想传自印度而非中国所本有,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一种外来且具有深度的思想,传入一个本身早已是高度文化发展的国家而能生根,基本上,说明了两点重要的事实。第一,由此可看出中国文化所表现的高度之包容性。(注1)第二,由于佛教思想本身的复杂,从传入至吸收、消化而生根,整个过程是一异常艰苦的奋斗。佛教思想最初是由西域间接地传入,东汉之世,即有不

2、少大小乘佛典之译出,此阶段最为重要的人物殆为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但汉代佛教思想之传入,大体多依附道教神仙方术之说,罕为当时士人所注意及。至魏晋玄学清谈大兴,以此为契接之机,才将佛学真正的引入,而相应于玄学之精神的是大乘般若学。当时有所谓“格义”的方法,(注2)是用中国本有的思想与典籍(主要是老庄),此拟配合,以说佛义。经过所谓的六家七宗,直到鸠摩罗什之广译般若经论与其门下之宏扬,般若学始真正从玄学中独立出来,换言之及推进一步说,大乘佛教思想最早为中国人具体地了解、吸收与消化的是般若学。究竟这大乘般若学主要的思想、即共基本论题是些什么呢?底下系统地将之

3、列述。二、因缘与无自性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由小乘到大乘均不能违背此理论。所谓绿起的理论,是指-切法均依因待缘而现起,离阂了因缘亦无所谓一切法。因缘本来各自有不同之意义,“因”是指主要的条件、有决定力的条件,“缘”是指辅助的条件。然于佛典中,因缘之使用则有广义舆狭义之别。如《中谕?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云:“众因绿生法,我说即是空。”此中之“因缘”二字是笼统地泛指一切条件而说,即取广义。然将因缘与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平视而当作是四缘之一,如《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云:“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则为狭义。此层分别,不难

4、理解。缘起的理论,依般若学,可广泛地通用到有情与器世问的,故此《十二门论》即曰:“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一》此段文明确地表示不但有情识、有生命之存在是依因待缘而现起,即使无情识、无生命之物亦不能例外,总起来即一切法皆因缘生。一切法皆因缘生,意即一切法是由于种种的条件和合而现起的。既由条件和合而现起,即表示一切法都不自在的,

5、也就是说一切法不能由自己来决定自己之谓。兹以《大智度论》中所举的一例子来说明此义,因乳而有酪,但是,“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大智度论》卷六)。由此可知,顺着条件系列去追溯,永不能停止,条件亦有条件之条件,无尽无边,此即《中论》所说的“若法因待成,是法还称待”之义(《中论?观然可然品第十》)。一切因缘所生法既不能由自己决定自已,此即函着一切法无自性之说。所谓自性,即独立不变之实在性。(注3)兹引《大智度论》以说明:“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绿,则是作法,不名为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自生者,名本有决定实事,若性从因

6、缘和合边生,当知未和合时则无,若先无,今从因绿和合有者,则知无性,若从因缘而生性者,性则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常独有。”(《大智度论》卷一百)从这两段文字,足见自性与因缘生是逻辑地排斥的(注4)。主观之我与我所对的客观之法,假如被认为有其独立不变之实在性,依佛家之教,则为一妄执。既肯定一切法依因待缘而现起,则必须排斥有独立不变之实我实法之存在之说,因此,不许有离因缘而独立常住不变之自性,乃佛家之通义。由否定独立不变之实在性故说无自性,无自性即函着无他性,因为自与他是相对待而立的,他性对他对他本身言即是自性,故对自性之否定即函看对他性之否定,

7、此即《中论》所谓的“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之义(《中论?观因缘品第一》)。既肯定一切法皆从众因缘生,何以故《中论?观因缘品第一》又广破四缘呢?其实所谓破,只是破执着四缘有实自性,对于四缘不加以执着,四缘如其为四缘而不加颜色,正是无自性,而亦无所破的。兹引《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以明之。《经初品》:“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学般若波罗蜜。”《论》卷三十二:“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绿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菩萨欲知四缘自相、共相,当学般若波罗蜜。问曰:如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

8、中先无,亦不然。若先有,则无因。若先无,以何为因?若先无而有者,亦可从无因而生。复次,见果从因生,故名之为因,若先无果,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