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ID:1688392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_第1页
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_第2页
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东营市广饶县实验中学李长华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探究。下面仅举几例:【例1】《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在学习鲁迅的《故乡》(人教版九上)时,很多学习资料上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一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为借代,我感到纳闷,这明明是借喻吗?借代和借喻虽然有相似点,都是以此物代彼物,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借代重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如我们曾学过的王润滋的《卖蟹》中“旱烟袋滴下泪来”和“过滤嘴惊讶地睁圆了小眼睛”两句都属于借代),而借喻重在相似性(如高尔基《海燕》中“狂风紧紧抱

2、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一句当属借喻),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故乡》前文有一句“(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说明把杨二嫂与圆规联系起来主要是形体上的相似,(再说一卖豆腐的小市民是与画图仪器没有什么相关的。)可见“圆规”句确属借喻无疑。【例2】《塞翁失马》中的“胡骏马”有几匹?听某教师讲《塞翁失马》(人教版七上)一课,提问课文的翻译情况。当一名学生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译为“他的马带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来了”时,老师打断了学生的话,皱着眉头质问道:“是‘一匹胡人的骏马’吗?”学生愣了一下,赶忙改为“一群骏马”。老师

3、但微颔之。……一匹马乎?一群马耶?我当时一头雾水,也许教参或一些翻译书上译的是“一群马”,然而从原文中实在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两匹三匹也是有可能的)。故愚以为两种翻译都是可以的。【例3】《秋天》中渔人网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听某教师执教何其芳的《秋天》(人教版七上)一文,对于“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的意思,我大惑不解(本人才疏学浅,第一次看到这首诗)。可是一直等到下课,老师都没有提到对这句诗的理解,小声请教身旁的同学,个个也是直摇头。回到办公室,我急忙翻阅案头的教辅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一本书上找到一种解释:“青鳊鱼与乌桕

4、叶形似,此处为倒装句.”看后我仍疑虑未消。诗歌中为了合辙押韵,倒装是常用的手法。但此处并不影响诗的韵律啊,何必多此一举呢?渔人网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现在想来,我觉得此句并未用什么倒装,而是说江边的乌桕树,叶子婆娑,倒映在水中,像青鳊鱼一样。看来渔人并未捕到鱼啊。但他们却好像并不在乎,接下来“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游戏在渔船上”,好一份闲适自在的心境!【例4】《老王》中“他面如死灰”是外貌还是神态描写?一次我讲杨绛的《老王》(人教版八上)一课,在分析人物时,就文中“他(老王)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一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同学们展

5、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是外貌描写,有的说是神态描写。我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仅凭脸色很难判断使用了何种描写手法,还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是先天的,或是生理疾病、周围环境造成的,那属于客观原因,就是外貌描写;如果是由心理、情绪原因造成的,那属于主观原因,就是神态描写),此处描写表现了老王病入膏肓、生命垂危的状态,当属外貌描写。同样在鲁迅的《故乡》中有句“(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中年闰土脸色的变化是由于“辛苦”的生活造成的,也属于外貌描写。而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一句

6、中,“父亲”的脸色是由于知道了自己的弟弟变成了穷水手后心里恐慌吓白的,所以是神态描写手法。同学们都纷纷赞同我的观点。【例5】《背影》中“父亲”为何买橘子而不买梨?听某师讲朱自清的《背影》(人教版八上),在赏析“父亲过铁路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一精彩情节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买橘子而不买梨?”我和学生们一样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老师解答道:“‘橘’与‘吉’谐音,父亲借此祝福儿子吉祥平安哪!”我一下子联想起了这个单元中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中,大年初一的清晨“阿长”给“我”吃“福橘”一事来,福建产的橘子,故名福橘,因为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江浙一带民间

7、有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然而《背影》中父子分别时并非传统节日,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讲的;再说“梨”是北方水果,当时浦口车站不一定有卖的;再说“父亲”想得未必那么多,只要能给自己的儿子路上解渴就行啊。我想老师的说法不管来自哪里,都有牵强附会之嫌。【例6】《故乡》中到底是谁偷了“我家”的“碗碟”?听某老师执教《故乡》(人教版九上),教学接近尾声时,有个学生提出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闰土到底偷没偷迅哥家的东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两派观点:一种是闰土没有偷碗碟,是杨二嫂自己在捣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