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ID:17039630

大小:3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7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朱刚刚学号:201207730指导教师:谢放完成日期:2014-7-16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线

2、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一、线粒体功能障碍1 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1.1

3、 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 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2)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I~IV和复合物V(A

4、TP合成酶);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factor,AIF)和Procaspase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mitochondrialper-meabletransitionpore,MPTP)存在于接触点;三羧酸循环(TCAcycle)酶系、存储钙离子的致密颗粒及线粒体基因组则包含于基质中。【1】与核基因组(nDNA)不同,mtDNA结构简单,仅含16569个碱基,编码2种rRNA、22种tRNA和13种参与呼吸链形成的

5、多肽。通常裸露且不含内含子,既缺乏组蛋白保护和完善的自我修复系统,又靠近内膜呼吸链,极易受环境影响,突变频率比nDNA高10~20倍。1.2 线粒体功能 作为糖、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除此以外,它还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之一是充当“钙库”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

6、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信号传导。研究发现,一旦感受到周围形成的钙微区(calciummicrodomain),线粒体可以利用呼吸代谢时产生的电化学梯度,通过膜上协同转运体将钙摄入基质,然后以磷酸钙的形式储存在一些较大的致密颗粒中。【2】已经积累的Ca2+又可以通过钠-钙交换系统(2Na+/Ca2+exchanger,NCE)和大分子MPTP转运孔道再次释放到胞质,从而调节胞浆中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影响细胞内许多相关的

7、生理活动,如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线粒体参与了细胞凋亡。研究发现,在典型的凋亡特征,如染色质浓缩、DNA碎片(DNAladder)、凋亡小体等出现以前,线粒体已经发生跨膜电位丧失、外膜通透性增加、膜间隙蛋白释放等重大变化。细胞色素C是诱发凋亡的重要信号分子,它是相对分子量为1.45×104Da的水溶性蛋白,一般分散在膜间隙靠近内膜面,不能通过外膜。凋亡发生时释放到胞质,在ATP/dATP的参与下,与Apaf-1(apoptoticproteaseactivatingfactors)结合形成寡聚体(Apoptosome),Apaf-1再通过其氨基端与Ca

8、spase-9的功能前端相互作用,导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