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

ID:17101051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7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_第1页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_第2页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_第3页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_第4页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上印度政坛前的甘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近三十年来有关登上印度政坛前甘地的研究综述“圣雄”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领袖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近三十年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对甘地的研究可谓是卷帙浩繁、硕果累累。但主要集中于其“非暴力主义”研究,而对甘地在登上印度政治舞台前(1869~~1914年)这一时期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则比较少且分散,亦缺少深入细致的学术反思。然此时期正是甘地成长为“圣雄”的奠基和磨砺阶段,重要性不言而喻。限于能力和篇幅,作者只能尽己所能,就此问题的一部分学术成果予以展现,并大体攫其端要,纰漏甚多,恳望补正。一,有关研究与涉及

2、步入印度政治舞台前甘地的部分著作。有关“圣雄”甘地的书籍很多,但凡涉及印度乃至东南亚现代史的著作都会有甘地的足迹,而这些著作都专门性或附带性的对甘地在登上印度政治舞台前这一时期的生活、思想、实践有过相应的阐释和思考。(甘地的童年时期、求学英伦时期、南非斗争时期)对甘地生平进行了最为详细、真实的叙述的著作莫过于各种本的《甘地自传》、《甘地传》、《甘地全纪录》等等一类的书。从甘地对印度的历史影响这一角度进行阐述,并对甘地早期经历有过相应思考的书籍也很多。如[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三联书店,2006年)

3、,王红生《神与人.南亚文明之路》(人民出版社,2011年),[德]伯纳.英哈斯利《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台湾高全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任鸣皋、宁明《论甘地》(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7年),尚劝余《尼赫鲁与甘地的历史交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等等等等。而从整个印度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解读甘地的历史影响的著作亦有不少,其中大多数都对甘地早年生活环境对于其日后从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所起的双重影响做了相关的探讨和反思。如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林太《印度通史》(上海

4、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刘健、朱明忠、葛维钧《印度文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黄心川《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新西兰]塔林《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等等。此外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一批非主流著作,其大多数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

5、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从心理精神的角度来看待甘地早期环境对其日后从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所产生的正反方向影响,有的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甘地自早期人性化生活。如[美]伯恩斯《领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美]埃克里森《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英]亚当斯《甘地:赤裸裸的雄心》(2010

6、年于英国上市),等等。二,关于对童年、少年时期甘地的研究与思考。学界对甘地早年的研究,主要是为其日后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矛盾性寻找合理的源头解释。此处所言的甘地童年、少年时期主要是指从1869年甘地出生到1889年甘地赴英留学这一时期。从那部众所周知的《甘地自传》中,我们可以知道,甘地出生于印度西海岸的一个古镇上,甘地家族属于第三种姓吠舍之下的一支商人种姓——班尼亚。甘地从祖父开始,便长期担当当地土邦的首相,家境比较富裕,并有着浓厚的印度教氛围。(笃信毗湿奴神)小时候的甘地和平常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7、调皮又害怯,偷偷摸摸莫又心有不安的学着抽烟和吃肉,根本看不出他长大后的会一点点的成就。①国内有学者认为,甘地拥挤的大家庭环境和异常浓厚的印度教氛围正是造成甘地思想复杂矛盾的根源所在②。甘地的生活环境固然有利于其后来追求真理,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同时也使甘地热衷于担当和事佬的角色。国外学界亦有相似的观点:将甘地定位于“个性之茧”,而茧的根源便在于其童年生活环境③。由于对父亲的惧怕与敬畏,对母亲的绝对圣洁无暇之感,使得甘地拥有一种恋母情结。受此影响,后来甘地以一种宗教的虔诚,试图给每一个印度人以同

8、等的疼爱,但如母亲对许多孩子一般,这种爱是分散不全的,而这一点日后被甘地运用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之中,成为了一个死结。此外有学者认为这也使甘地缺乏一种魄力和激情,导致甘地一生都没有成为一个滔滔不绝的政治家。——————①[印]英.卡.甘地/著,鲁良斌/译《甘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②尹继武:《非暴力,甘地的精神起源》,《读书》,2010年第12期。③[美]伯恩斯/著,常健/译《领袖》,中国人大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