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

ID:17187324

大小:16.1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8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_第1页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_第2页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_第3页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_第4页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无论是海河北系或海河南系的年降水量,还是海河全流域的年降水量都呈递减变化,1956-1989年海河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a,海河北系减少/a,海河南系减少/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与其50年代相比较,海河流域降水量仍然减少,海河北系减少,海河南系减少历史上曾经进行过1956-1984年系列和1985-1998年系列水资源评价。1985-1998年系列与1956-1984年系列比较,降水量减少,其中山区平均减少14mm/a,平原区平均减少34mm/a.

2、由于陆地水资源的源泉——降水量不断减少,势必造成海河流域陆地总水资源量的减少。两个系列比较,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了%,为×108m3/a;平原减少了%,为×108m3/a.  注:引自海河水利委员会等,《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与环境地质效应分析》,XX年4月。  从图3可以看出,1985-1998年期间海河流域三级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与年降水量减少呈正相关关系,即△Q=△P-换言之,从海河全流域来考虑,若以1956-1984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和降水量作为基数,当降水量减少1%时,导致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了%;当降水量不变时

3、,地表拦蓄和超采地下水等因素,致使地下水减少%。  由于山前平原河道岩土颗粒较粗,渗透能力强,以至河道渗漏成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1963年大清河系平原地下水补给量×108m3/a,其中河道渗漏补给占%。1956-1980年海河流域山前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108m3/a,其中河道渗漏补给占%。1980-XX年河道渗漏补给减少至不足3%。  河道渗漏补给量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比率由20世纪60年代%减少至90年代不足3%,是河道长期干涸的结果。  河道渗漏对河道两岸地下水位的补给影响是显著的。以1996年8月海河南系平原南部地

4、区及上游发生的特大洪水入渗补给为例。受该次洪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石家庄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埋深由1996年8月的,上升到1997年7月的,漏斗中心水位回升,同时漏斗封闭面积综合  “96·8”暴雨后,海河南系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08m3。本文核算全淡水区与有咸水区2g/L地下水资源增加×108m3.由此可见,河道长期干涸,明显地减少了地下水补给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平原区地表水体进一步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量愈来愈大,造成浅层地下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1985-1998年海河流域平原累计超采浅层

5、地下水量×108m3,超采区多年平均超采量达×108m3/-1975年海河南系平原区平均消耗浅层地下水储存量×108m3/a,1975-1985年平均消耗储存量×108m3/a,1985-1998年平均消耗存量×108m3/a.  长期超采对地下水形成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海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与开采能力之间为互动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开采地下水机井数量的不断增加,埋深大于10m的浅层地下水分布区面积随之扩大。大量超采浅层地下水,不仅使得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且,还由于包气带厚度不断增大而导致降水入渗补

6、给地下水周期增长,入渗系数减小。一些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已由1984年之前的~减少为现状年的~。  破坏地下水流场自然规律,减少中下游区侧向补给  平原浅层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漏斗,破坏了天然地下水流场自然规律,造成漏斗区下游地下水倒流,导致向下游区测向补给地下水量减少。  山前平原含水层被疏干,引起水质恶化  实测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NO-3浓度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增加,变化率为/L·m.山前平原地下水中NO-3浓度从20世纪70年代~9mg/L,最高达130多mg/L.  储量资源不断减少,削弱了地

7、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  浅层地下水的持续下降,不仅增加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成本,而且由于超采规模不断加大,导致地下水储存量被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若从警告性预测角度分析,南水北调供水区——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储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已经窘迫。  近30年以来海河南系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机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山前大规模拦蓄地表水,引起河道干涸,造成山区进入平原的地表径流水资源锐减,导致沿河道线状补给源对地下水的补给大幅度减少,同时致使平原区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开采地下水的依赖性增强,以

8、至地下水开采量迅猛增加,在较短时间内突破100×108m3/a,并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了地下水资源形成能力,出现严重的超采问题。  近几十年来海河流域降水量减少,对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地表拦蓄和超采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导因素,气候旱化发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