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

ID:17189069

大小:15.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8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_第1页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_第2页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_第3页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_第4页
资源描述: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  在包头,秧歌是本地最有吸引力的社火之一。每到正月十五前后,不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出门看热闹。每到这时,大街小巷都围着秧歌队在闹红火。小时候,由于家家户户都是平房,秧歌队容易进入巷子里,所以他们一般都走街串巷地表演,有时到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院里围着表演,那时,笔者还经常跟着扭几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还照样去看热闹,但对秧歌的本身源流有了新的提问。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为调查地,除了考虑到熟悉这里的情况外,还考虑到这里是我国蒙汉杂居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虽然秧歌不是发源于此地,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它流布到此地已经生根发芽。通过初步研究秧

2、歌,为日后调查北方社火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月18日,农历闰二月二十九,从包头东河区到石拐区,路途中,从司机那里了解到了当地人民心中的跑圈子秧歌。汽车在石拐区的镇里停了下来,从镇里到格亥图村子大概还有五里路,笔者和向导一起徒步向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里,我们见到了格亥图村的老村长,老村长见到我们非常热情,讲述了格亥图村和跑圈子秧歌。  格亥图村,包头市石拐区国庆乡的一个村子。格亥图,蒙语为“圈猪的地方”,格亥图村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特有的封闭性。现有居民68户,213人。据老村长说,是先有格亥图村,而后才有“五当召”的,五当召建于清乾隆十四年。若

3、以此推算,格亥图村的形成,最迟应在1749年之前,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过去,格亥图村被称为李家村。原因是这个村子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李。清朝时期,有李氏二兄弟从山西保德州来到这里,哥哥叫李孝,弟弟叫李悌。两人在走西口时,认为这是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养猪喂羊,后又开小煤窑。李氏兄弟有四子,他们辛勤劳动,在此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格亥图村。他们的到来使格亥图村一度中断的农业再次兴起。在汉民族的影响下,一些靠近城镇的游牧民也逐渐转向半农半牧或完全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来自各地的农民、商人、手工者乃至三教九流,根据不

4、同的信仰习俗,审美心理和买卖竞争的需要,分别采用祭祀、庙会、行会、结社等组织形式,将各有特色的秧歌或自立门户,或熔于一炉,在节日喜庆时表演。跑圈子秧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跑圈子秧歌,顾名思义,它是从始至终保持了“跑圈子”的队形,无论圈内表演哪一出套子,外面的“圈”不变。表演中的队形变化,当地人称为“场子”。舞蹈动作的变化是随着表演者的场子变化而变。队形的图案极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老艺人们也称它为“拉不断”,即就像一根拉不断的线。套子是指在跑圈子秧歌“圈”内,表演者进行表演的一些舞蹈动作。早期的套子,表演者只是简单的扭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5、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于是结合自身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编成了一个个新的套子,每个套子反映一个内容。在不断吸收、充实、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的舞蹈语汇、技巧动作、程式套路日趋丰富。  格亥图村的跑圈子秧歌最早依附于祭祀,其原始风貌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分不开的。由于当地生产手段的落后,加之清朝末年蔓延瘟疫,村民死亡惨重。在人们对科学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惩罚,于是商量起来闹秧歌,办红火,以此敬神,祈求免灾消难。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就是在万般苦难之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办红火,闹

6、秧歌,都是为了求神保佑,久而久之,遂成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在格亥图村,这种民俗也就成为村民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逢年过节,村民便组织起来进行活动。正月十三,村民们开始搭三官棚并迎喜神,正月十六秧歌结束,正月十七人们再把喜神送走,在这几天中间主要是秧歌的表演。每当此时,部分祖孙父子,兄弟姐妹或者夫妻,同在一起演出,并且选出会首,作为办红火的负责人,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在老村长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当地著名的秧歌老艺人:会首李贵,艺人李恩、李华、李润德、李秃子、李富亮、李芳。他们都是当年秧歌队里的骨干力量,在秧歌队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几位老人,竟然是笔

7、者收集到资料中的著名秧歌艺人。通过和这些老艺人的攀谈,了解他们当年各自在秧歌队的风采,使笔者真正看到了民间艺术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在农村娱乐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过程很快结束了,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让笔者真实地体会到了民间艺术为什么在农村能够生根发芽,成为民间的一枝奇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