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ID:17378600

大小:6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30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1页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2页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3页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4页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以网络环境下为视角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并且这个数字还处于上升的阶段。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主体也是最庞大的群体还是广大网民,传播他们信息资料造成的个人犯罪,全国已发生多起,另有利用互联网窃取他们金融信息,利用高端设备记录个人银行卡信息,复制银行卡盗取权利人的银行存款,这些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主体均来自个人。同样的侵害主体在美国更为明显,美国是身份窃贼犯罪最迅猛的国家之一,美国联邦政府统计,身份窃贼犯罪人数每年要达到五十万人次,而犯罪方式也不是从垃圾中寻找信用卡收据或者银行清单,而是采用

2、更加技术化的方式,即“藉口访问”,通过“藉口访问”认为对自己进行伪装,以从银行以及其他财政机构处所获得他人的私人数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增加,使得企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在这个适者生存、落后淘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产品要想尽可能的占领市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稳定的客户,同时无限的去挖掘潜在的客户来扩大自己的客户范围。在这个关键时刻,似乎是信息技术让企业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把目标放在了个人信息数据化和网络的虚拟性上,个人信息数据位企业提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使得他们更加精确定位客户群。现在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被要求填写一些个人信

3、息,尤其网络更加厉害,甚至不填写完整个人信息就无法进行下面的操作,而一旦这些个人信息被收集形成数据库后,我们个人就无法控制,于是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短信,接到各种莫名其妙的电话,甚至被陌生人登门造访。这些都是企业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结果。网络服务商,主要是指为个人计算机提供上网中介服务的服务提供者。根据提供网络服务的内容的不同,网路偶服务商可以分为连线服务的网络服务商和提供内容的网络服务商,或者是兼具二者的网络服务商。提供连线服务的网络服务商,其对系统内传输的无数信息无法审查和监控,而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商与网络隐私权就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有学者把网络服务

4、商的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帮助侵权、代位侵权等三种。直接侵权就事网络服务商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帮助侵权是指一个人明知是侵权活动,而引诱、促使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或者为其提供物质服务的,就构成了帮助侵权。代位侵权是指被告有权利并有能力控制侵权的行为,并且被告从该人的行权行为中直接获利,那么应对该主要侵权人的行为承担责任。”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人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设备供应商就是那些提供软件和硬件设备的企业,软件供应商如微软、安卓、英特等操作系统供应商,软件的还主要包括为用户提供应用的各类应用软件提供商,这些软件供应商在提供软件的同时,也

5、在通过后台程序或者“后门程序”来侵犯客户隐私权。硬件设备供应商,顾名思义就是为我们提供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鼠标等硬件设施的厂家,即所有的计算机相关产品的制造商,他们在制造产品的同时也许已经在产品中安装了某个特定的程序,只要我们开始使用这个设备,计算机就开始搜集我们的信息资料,并通过网络传输给厂商。3.1.4政府部门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整个社会走向了信息化。政府各部门同样也得益于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的前军,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始组建电子政务。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政府掌握着将近40亿份的个人信息资料,也就说一个美国人就有近20份档案掌握在

6、政府手中。“根据美国参议院一项调查报告,美国联邦政府的数据库里的数据有20%是用非法手段获得的,85%没有得到权利人的授权。”约剑波:《信息环境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在美国,可谓是法律健全,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可以说是先进的,美国人的隐私权保护意识也最强烈的,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却是最大的隐私侵害者。在我国,据统计,有80%的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随着二十一世纪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政府信息在因特网上的公开的同时,无法阻挡的对公民个人网络隐私造成打击和伤害,政府部门在管理国家

7、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收集、存储、使用的传播了大量个人信息。因此店址政务中的信息公开所引起的网络隐私侵权的问题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课题。个人未经授权就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者传播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通过互联网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新闻爆料等形式,非法讲影响他人的隐私在网络上公开。个人不经同意直接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资料或者打扰他人正常的生活,复制截获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利用网络技术监视他人聊天信息等。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累越多的依赖互联网的形式相互联系,无论是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还是采取聊天工具进行交流,都有可能被他人监视窃取,甚至丢失个人账

8、户和密码。即便已经有了密码,还是有可能被诸如“木马、黑客”等盗取密码,这样我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