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

ID:17379327

大小:315.0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30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_第1页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_第2页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_第3页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_第4页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5月联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年郧阳中学、沙市一中、恩施高中5月联考历史试题命题:余立菊审题:刘涛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最主要依据是A.中国革命的性质根本改变B.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C.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下面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蒋介石为不抵抗找说辞B.蒋介石已经下定抗战之最后决心C.蒋介石

2、决定与中共合作抗战D.蒋介石决定抗战,但仍抱最后和平之幻想3向山西进犯的板桓师团第二十一旅,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炮等组成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我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材料中的战役是A.百团大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四行仓库战斗4.右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战役形势示意图,这次战役A.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歼灭B.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政府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D.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爆发5.根据地是中共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比较从A图到B图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3、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A《“新和谐”公社蓝图》和图B《共产党宣言》之间的关系9A.图A是图B理论的实践B.图A的指导思想为图B提供了思想来源C.图A与图B无必然联系D.图B是图A指导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7.马克思曾经预言,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公社的原则”是A.民主自由的原则B.人人平等的原则C.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D.暴力革命的原则8.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

4、的面粉”。他的意思是A.认为当时的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 B.指明了革命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方向C.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 D.认为俄国当时缺乏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9.下面关于台湾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②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方针是“一国两制”③中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④台湾问题和东西德国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0.“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植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反映的耕作技术是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耕耙技术

5、11.某学校文艺晚会中,学生自编舞台剧《唐太宗》,其舞台情景中有哪些项是错误的:①唐太宗凝视着手中的开元通宝②书房的书桌上摆放一件精美的唐三彩③地板上铺着有波斯花纹和图案的地毯④墙角放着一个铜质的香炉⑤宰相坐在一边就开放波斯邸店的问题侃侃而谈A.①⑤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②12.“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民不出田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盐铁论·水旱》)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材料反映了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B.材料反映了古代封建庄园内的社会分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C.材料材料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6、D.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独立性的加强13.“霍光妻遗淳于越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材料反映了A.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达B.霍显家开办丝织业手工工场C.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D.西汉时中原丝织业高超技艺14.自祖宗承五代之乱,王师所至,首务去民疾苦……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9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丁谓尝曰“二十而税一者有之,三十而税二者有之”,盖谓此也。——《文献统考·田赋考》。材料不能表明:A.宋代不抑兼并,使封建地主土地私

7、有制发展B.宋代的赋税税率较前代要轻C.农民承担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D.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15.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C.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