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doc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doc

ID:17390547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0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doc_第1页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doc_第2页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比较作者:王庆霞周清河吴城肖旺频【关键词】舒芬太尼  作者旨在观察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芬太尼三者在全麻诱导双腔气管插管时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区别,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本院行双腔气管插管的开胸手术患者60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均正常,无精神神经病史及内分泌功能异常,其中12例行胸腔镜交感神经离段术,30例行肺叶切除术,18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均用Robertshaw双腔气管

2、导管,16例用39号导管,44例用37号导管。  1.2麻醉方法三组患者麻醉前30min肌注安定2~5mg、东莨菪碱0.3mg;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行桡动脉穿刺直接测压,输入林格氏液8ml/kg,面罩吸纯氧3min后开始麻醉诱导。F组经静脉依次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3.5μg/kg(60s注完)、异丙酚1mg/kg、维库溴铵0.08mg/kg静推。S、R组用药方法同上,仅将芬太尼分别更换为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4μg/kg,瑞芬太尼诱导剂量为1μg/kg,均60s

3、注完。肌松满意后在纤维支气管镜下一次成功完成气管内插管,听诊对位准确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术中给予异丙酚20~40ml/h,异氟醚0.8%~1.2%,间歇推注维库溴铵0.04mg/kg维持麻醉。监测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入手术室后静卧5min(T,基础值)、插管前即刻(T0)、插管后1min(T1)、3min(T2)、5min(T3)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数值,并于各时点抽取桡动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

4、N)的水平。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三组患者插管前后NE、E变化见表2。三组患者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3。  表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x±s) 略3  表2三组患者插管前后NE、E的变化(x±s) 略  表3三组患者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x±s) 略  3讨论  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和定位时气管、气管隆突及支气管的反复机械性强烈刺激能使血浆儿茶酚胺、β2内啡呔及促肾上腺

5、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应,对于原有心脑血管疾患的患者危害更大[1]。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是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的镇痛效应略强于芬太尼,起效快约1min,作用持续仅5~10min,舒芬太尼是目前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强的,其效力为芬太尼的5~10倍,起效和维持时间比芬太尼略短[2]。本实验采用咪唑安定复合异丙酚,缓慢注射及诱导前补充一定量晶体液,减小了血压、心率的下降幅度,均未给予任何药物处理,插管后血压、心率回升。F组气管插管后BP、HR和NE、E浓度较基础值显著升高,说

6、明该剂量芬太尼抑制插管反应的作用有限。R组插管后BP、HR及NE、E浓度均未超过基础值,有效抑制了插管时心血管反应,与以往研究[3]相一致。与S、F组比较,R组插管后BP、HR呈下降趋势,T3时已明显低于基础值。瑞芬太尼抑制应激反应和降低血压、心率的可能原因有:镇痛强、起效迅速;自主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中枢迷走神经刺激的调节;通过内皮依赖机制,引起血管扩张[4]或直接舒张动脉血管[5]。本实验中舒芬太尼全麻诱导后各时点BP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舒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刺激所造成的血压

7、波动,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实验结果还表明,舒芬太尼同瑞芬太尼一样,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插管后NE、E浓度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曾有报道[6],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能有效抑制术中手术刺激引起的血浆皮质醇和儿茶酚胺的升高。和芬太尼比,其抑制应激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在等镇痛效应下,舒芬太尼的麻醉效应和镇静效应较强有关。舒芬太尼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与其能更有效地抑制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9.  2陈伯銮主编.临床麻醉药理

8、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1~184.  3SneydJR,CamuF,DoenickeA,etal.Remifentanilandfentanylduringaneathesiaformajorabdomicalandgynaeco-logicalsurgery.Anopen,oparativestudyofsafetyandefficacy.EurJAnaeth,2001,18(9):605~614.  4Unlμgen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