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doc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doc

ID:17427938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doc_第1页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doc_第2页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72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刺治疗。针刺均采用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取穴原则与刺法相同。结果: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0.01;ADL积分差异显著。结论:提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中风/针灸疗法  脑卒中是一组具有较高患病率及致残率的疾病。随着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

2、突出表现为偏瘫,约70%~85%[1]的致残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笔者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5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系首次发病,且伴有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失语及智力障碍,均经CT和MRI检查,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将上述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2~71岁,平均62.12岁;脑梗死23

3、例,脑出血13例;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44~75岁,平均63.51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15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10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具体操作治疗如下:2.1针刺治疗采用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取患侧运动区、平衡区、足感区,常规消毒针刺。体针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

4、选用极泉、尺泽、内关、鱼际等穴;下肢取阳经穴,选用环跳、风市、足三里、丰隆、昆仑、解溪等穴。痉挛期针刺瘫侧上肢阳经穴,选用肩、臂、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瘫侧下肢取阴经穴,选用血海、阴陵泉、悬钟、太溪等穴;常规消毒针刺。头针和体针针刺得气后,治疗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  2.2康复训练主要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以Bobath疗法为主,结合PNF法、Rood法等促通技术[3]和运动再学习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将疗程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及步行期3个阶段。卧床期的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床上良肢位的摆放,

5、变换体位;健侧肢体主动辅助患侧关节训练,患侧肢体被动训练及早期坐位平衡训练等。离床期的训练包括Bobath握手;肩胛带活动;伸肘练习;前臂旋前旋后练习及腕手的训练;躯干训练采用桥式运动和收腹运动;有控制的伸屈膝训练;踝背屈练习;骨盆旋前训练;站立坐下练习及重心转移、跨步练习等。步行期的训练包括步行、站立平衡、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日1次,每次治疗40min,10次为1个疗程。  3结果3.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评定患者上下肢和手的功能,运用改良的Bar

6、thd指数量表评定ADL,分为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全部患者均评定2次,第1次于治疗前仅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第2次于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和ADL评定。  3.2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和ADL积分见表1。经χ2检验,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效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ADL积分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比

7、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无论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还是在ADL积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和ADL积分  4讨论  中医认为导致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为清窍瘀阻。头针治疗可以疏通经络瘀阻,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运动区、平衡区和足运感区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区的功能重组。针灸治疗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的特性,传统取穴常强调“独取阳明”,但针刺部分体针穴位会加重痉挛模式的形成[4]。因此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来

8、设计针灸处方,则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代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运用神经促通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恢复随意自主运动能力,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重组和代偿。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克服异常肌痉挛,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中,治疗组无论是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