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ID:23517324

大小:626.6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08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_第1页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_第2页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_第3页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_第4页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北中医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湖北中医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篡论毒作者芋名:杨元箴沙69年夕月加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湖北中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2、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份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留学位论文;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或湖北省有关部门的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杨元箴导师签名:≥。D7年蚋/。日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1JL-·-J一月Ij旨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特别对中、老年人。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总患病率有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类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地位渐呈上

3、升趋势,随着对中风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在我国,其致残率高达80%乜副患者残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包括认识.与知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最常见的还是运动障碍一一一偏瘫。绝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生活质量普遍低下,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根据Brunnstrom的6阶段理论,偏瘫恢复的过程分为六阶段,阶段I:为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瘫痪,这是由于锥体束休克所致。阶段II:约为发病2周后,疾病开始恢复,痉挛开始出现,无随

4、意活动,而以基本的共同活动、联合反应的运动为主要表现。阶段III:约持续2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阶段IV: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阶段V:相当于病后第5周一3个月,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阶段VI."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以上恢复过程是由早、中期的异常运动模式向后期的正常模式的转变过程。这个理论是偏瘫临床治疗的基础,也是评定病人的依据。脑卒中脑损伤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机能受到抑制,失去其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级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

5、常运动模式,即中枢痉挛性瘫痪。由于脑卒中时高级中枢的抑制性指令消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出现以抗重力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即支配抗重力肌肉(下肢伸肌、上肢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牵张反射活化,而呈现亢进状态,形成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湖北中医学院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其主要特md/、/、勺: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反射亢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控制障碍、平衡功能异常等。偏瘫患者特有的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篮样屈曲,肩下沉,臂内旋,上肢诸关节屈曲;颈向患侧侧曲,躯干向患侧弯曲;下肢强直

6、外旋,骨盆上抬,足内翻,行走呈划圈样步态。由偏瘫表现出来的肌张力过高和运动模式往往给康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肌痉挛期间,如果治疗中不注意抑制痉挛,并采用过强的刺激,则会使肌痉挛加重。伯1目前,中风恢复期尚无特效疗法。西医主要是药物降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及对症治疗,并主张积极接受神经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与西医西药治疗存在各种副作用及潜在的并发症相比,中医治疗中风的特色和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尤其是针灸在本病各个不同时期的独特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机理研究也逐步深入。中风偏瘫历来为针灸科常见

7、病,针灸为主综合干预是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中风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至今,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头针、体针、眼针、腕踝针、耳针、舌针、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埋线、艾灸、推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探讨也有了很大发展,不断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提供新的有力的理论依据。.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方法颇多、流派繁杂,取穴方法有较大争议,通过科学的方法比较研究,找出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最佳方法、最佳选穴配伍,是极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8、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全部病历均来自2004年8月一一2005年4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历5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