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

ID:17448106

大小:111.4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31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_第1页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_第2页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_第3页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_第4页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

2、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中国人重礼治,可追溯至殷、周之际。殷商青铜文明鼎盛,经济实力空前,然牧野一战,殷帝国居然顷刻覆亡,就连周人亦感震惊!周人应如何避免重蹈殷人覆辙,如何确立长治久安的立国之道?在此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周公总结殷人亡国教训,认为主要原因是纣王“不敬其德”,民心尽丧。为此,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用人性化的政策赢得民心。周公从道德高度对贵族下达严禁酗酒、盘桓于田猎、欺侮鳏寡之人等禁令;同时提出敬德、保民、慎罚、孝友等德目。为了将上述理念落实,避免流于空谈,周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

3、度和行为准则,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新政以道德为立国之本,意义深远。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周公制作之本意,是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人道德觉醒与理性精神的展现,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蕴由此奠定。周公制礼作乐,昭示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春秋时期,尽管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精英依然坚定地将礼视为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晋大夫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礼犹如推行政17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

4、致内乱。鲁大夫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喻礼为立身的躯干,无礼则无法立足社会。郑大夫游吉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以礼为“天经”“地义”的同义词。《左传》用“礼也”“非礼也”作为臧否事件人物的最高判词。其后,经过孔子的倡导,以及七十子的阐发与弘扬,礼乐文化与儒家性善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及民生日用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所有礼仪,均被纳入吉、凶、军、宾、嘉五礼的框架之中。同时,学理日趋缜密,并出现了作为礼学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与《礼记》等三部经典,学术与治术兼包,影响深远。经过千年熏陶,华夏民族形成共

5、识:天地之间有公理,有正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之至,天下顺之,失道之至,亲戚叛之;人有良知;等等。这些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历代有识之士无不高倡礼治,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时期,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转折点,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

6、国幅员辽阔,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歧,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摘编自彭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有删改)1.下列对“周公制礼作乐”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认为殷人亡国主要是因为纣王“不敬其德”,为避免重蹈殷人覆辙,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用人性化政策赢得民心。B.周公新政以道德为立国之本,为了

7、避免流于空谈,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C.周公制作礼乐是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这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D.包含了敬德、保民、慎罚、孝友等德目在内的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人道德觉醒与理17性精神的展现,中国文化的底蕴由此奠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的大夫都认为,礼犹如推行政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致内乱;礼为立身的躯干,无礼则无法立足社会;礼是“天经”“地义”的同义词。B.礼乐文化经孔子的倡导及七十子的阐发与弘扬,与儒家性善论、人生目标等融为一

8、体,不断完善,所有礼仪,均被纳入吉、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