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ID:17453810

大小:1.51 MB

页数:2页

时间:2018-09-01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_第1页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INTELLIGENCE人文论坛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07级本科四班吴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以文为词”和散文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辛弃疾作品特有的作品当中,词作现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在我国的词作史上的标志性徽章,为宋朝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苏轼以诗境写词,形成了苏“以诗为词”再次因为人生经历和思想结构不同的种种原因造成了“东的独特特点,他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主要特点。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豪放

2、中尽显旷达的胸怀,才情卓越,社会相对稳定,其思想在儒家、道家等多方都有涉及,这种作品被后人千古传颂。多样性造成了他那独特的思想精神。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的特坷多磨,再加上仕途不顺,内心的无奈与苦痛也含蓄的表现点是气势宏大,风格豪壮,是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善于在其个别作品当中。虽是如此,但他还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运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诠释创作,表现出作者独具特色的壮美用超脱的人生感悟来化解所有的不如意,所以苏轼的词始终豪情。他与苏词相近,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使用大胆创新是旷达随意的,他的思想上更是积

3、极豁达的。他乐观的面对精神,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同样生活,热情的追求理想,笔下永远是那样的活泼奔放,慷慨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自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弘又超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脱世俗,借古比今仍可从容豁达。他可以不为自身的遭遇和都被人们视作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开磨难所苦恼,用广阔的胸襟容纳生活的苦闷世道的悲凉,文朗自然、奔放有力的特点。饱含报国的理想、乐观豁达的精笔中尽显其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事情能看得神的同时,能完全突破传统,用另一种视角

4、体验生活、感悟透彻,心境好似蓝天,思想境界在世人眼中亦如一片净土,人生。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辛弃疾则是把豪不被俗事所污染。所以“旷”是概括苏轼词作的主题。辛弃放推向了文学作品的顶峰。“豪放”虽然是苏、辛二人的基疾则与苏不同,“修身、治国、平天下”他深受儒家思想的本词风,但二者亦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影响,民族意识异常的强烈。再加上其生活在动荡的南宋时首先,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期,国破家亡的耻辱,百姓的水深火热,都是他时刻牢记的众所周之,苏轼的豪放词是豪放派的基础之作,他以豪放为困苦根源。“豪”是其创作的主题,

5、他有着不畏困难,英勇主要表现形式,也包含婉约幽静、淡雅闲适的词风。以诗入词,为国的豪气,这也是时代赋予给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表现了用词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这种词风突破了传统词律形其强烈的爱国之心效国之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化的约束,使作品表现的更有表现力灵活力。苏轼虽然开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辛词虽也放荡不羁胸襟创了豪放一派,但自他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广阔,但与苏词相比却多了一分战死沙场的豪气,国仇家恨承。经过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直到辛弃疾出现在文坛之上,的交织,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致使其作品没能拥有

6、苏词的那他不但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且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份潇洒、旷达之心,而是饱含满腔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辛他博采众长,意气风发,以其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一派弃疾自身充满了兼怀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伟志,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感情色彩就比之苏词更加的深沉豪壮。延续了苏词突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苏、辛二人内心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总是由于现实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不但慷慨激昂狂的一些原因,都不得施展。内心的苦楚、怀才不遇的悲愤,放悠长,而且尝试了更大胆的文学创新,

7、将词作的篇幅扩展,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也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词,始终加入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的知识积累,过人的艺术才情,使是那样的超脱豁达,一切的坎坷、不如意,似乎都可以割舍他的作品成为豪放词派的新亮点,同时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和化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玩着自己的清影,少人能及的杰出贡献,亦成为苏词理想化的延续与推进。天上哪能比得上这人间啊!天上人间相比,还是乐在人间,其次,前人论苏词,是“以诗为词”,而论及辛词,则是“以对人间的向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追求。“但愿人长久,文为词”。陈师道评论苏词的一段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千里

8、共婵娟”这样一句千古佳话,何人不知又几人不晓。这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是何等的洒脱,豁达,是问如此胸襟气度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苏词诗化倾向的底蕴,形成了其独特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