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doc

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doc

ID:17463159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1

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doc_第1页
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doc_第2页
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临床护士与小儿安全合理用药【关键词】临床护士;儿科患者入院经医生诊断,以处方或医嘱形式,针对患者所患疾病,根据其症状、体征及临床多方面相关检查信息资料,经综合分析判断后,拟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涉及治疗药物部分,则经药学服务部门的审核,将所用药品配发至临床,最后一环,则是经护士按临床医嘱,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是否正确执行医嘱、用法是否规范合理及给药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的观察(包括部分临床随访内容),护理环节负有近似“把关”的作用和责任。但同时共存风险,文献报道[1]与给药相关的护理风险事件,约占护理风险事件的12.5%。故药物是否最终能

2、安全合理应用取得最佳疗效和把毒副反应及与给药相关的护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均与护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现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并望同道指正。  1树立药物治疗的安全意识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意识,也是护理风险防范的需要。儿科患者一般均视为高危病人。年龄小、发病急是儿科特点,尤其在目前病人安全防护意识增强的情况下,树立对病人负责的安全意识,更显重要。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常遇到家长先问:“这药有副作用吗?”,作为护理工作者,除根据所患疾病对当前药物治疗的正面解释,同时则应强化对病人的安全意识,从规范用法开始至给药后观察、随访

3、病人反应,每个环节均应认真、仔细。这既是对病人负责,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如一肺炎患儿给予阿莫西林静脉滴注,此前虽经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和青霉素皮试(),但第二天患儿躯干出现皮疹,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考虑为过敏反应所致,遂修改治疗方案,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对重症监护(ICU)的患者特别是新生儿,由于病情变化快,药物反应性高,因此,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与药物相关的负面反应,如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2小儿为特殊人群,掌握儿科用药特点儿科给药对象,一般为新生婴儿至14岁以下儿童,是处在发育中

4、的特殊人群。用药相关因素复杂,与成年人相比给药难度也更大。因此,对临床护理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同时由于肝药酶的不足,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和与成人相比消化道面积较大、通透性高等多方面生理功能的差别,同一种药物以正常的用法、用量标准给予时,成年患者可能安然无恙,而新生儿和婴幼儿则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笔者曾遇一肺炎新生儿(年龄5d,体重2.7kg)患者,给予青霉素钠120万u静脉滴注,每6h1次,同时给予氨苄西林0.5g静脉滴注,2次/d,次日患儿出现四肢抽搐等症状,遂以低钙

5、惊厥处理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硫酸镁等,但抽搐症状未见好转。33d后疑与青霉素剂量有关,修改治疗方案,停用青霉素、氨苄西林,改为苯唑西林0.15g静脉滴注,2次/d,次日未再见抽搐,3d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本例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泌尿系统不成熟,加之青霉素剂量过大,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而出现惊厥等症状[2]9。在对小儿这个特殊人群的临床护理中,尚有两个和合理用药有关的客观因素不可忽视:(1)给药中的依从性问题。小儿患者一怕疼,二怕苦,往往拒绝接受治疗,尤其独生子女往往过于溺爱,有时连家长也不合作,甚至提出无理或不

6、科学的要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应一日3~4次给药的治疗,要求改为每日2次甚至1次给药,势必影响或延缓治疗;(2)小儿这个智力发育处于人生初级阶段的特殊人群,无语言表达能力或即有也不能准确表达,这对给药后疗效与不良反应观察随访带来一定困难。对上述这个可能影响安全合理用药的问题,作为临床护士除科学、耐心的宣传教育和认真仔细的观察病情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结。  3规范用药方法,发挥药物最佳疗效注射给药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其中静脉滴注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据调查我院住院患儿95%以上均采用过静脉滴注法给药。但处方或医嘱关

7、于用法项有时并不详细和规范,这时护理人员则应了解所用药物在溶媒中的稳定性及给药方法对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下列医嘱:头孢呋辛钠0.35g,葡萄糖注射液30mL,用法:静脉滴注,2次/d。根据头孢呋辛钠水溶液不稳定的性质和疗效对时间的依赖性,只宜采取将药物溶解原液加入输液管(滴壶)中滴注[3],争取溶解后的药物在较短的时间输入体内,以防药物分解降效。次选方法,也可将药物加于30mL输液中以20滴/min(相当于1mL)的滴速于30min内滴完[2]43,间隔12h给药1次。但不宜采取超过1h或更长时间的缓慢滴注,否则药物分解增加影响疗效

8、。临床中还遇到与此相反的情况,如某患儿医嘱:0.5%甲硝唑注射液20mL×2,用法:静脉滴注,20滴/min,q12h。执行医嘱发现此法不妥,即建议医生修改医嘱为:首次加倍,1h滴完。因本品为浓度依赖性抗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