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

ID:17565660

大小:5.34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8-09-03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_第1页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_第2页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_第3页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_第4页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3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文明研究通讯1编者按:今年是我们敬爱的苏秉琦先生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特刊发梁子明先生的缅怀文章一篇,以表达我们对苏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苏先生的教导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缅怀恩师苏秉琦梁子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表面看去,苏秉琦老先生风度非凡、文质彬彬、很有大学者和政治家的派头,乍看上去给人以不易或不敢随便接近的印象,其实老人家是个非常和蔼的长者。初次接触,立即感到他不仅平易近人,而且会使你感到他似乎与你早就有缘,待人有礼、言之有理、谈笑风生、幽默风趣……。苏老先生虽离我而去十年了,但他一切的一切,却时刻仍浮现在我眼前,故此提笔而书,以表後者对长辈的缅怀、敬仰之情。我是

2、一个普通的文物摄影者,和先生没有正儿八经的师生关係,是考古事业使我们十分有缘的结识了,是他给我的生涯带来了生机,在相处之中他给了我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学不到的东西,感谢之情是难以言表的。可以这样讲,数十年的交往,不由的苏秉琦先生在我的脑海中便成了我的偶像和楷模,我默默地为自己撰写了座右铭:“人既出生,切莫枉活。天地良心,全凭自觉。作为大小,无需计较。尽心尽力,乃为至高。若能如此,不枉一遭”。就我的一生,绝对比不上先生一指,但我确信只要沿着先生做人的轨迹严以律己,就可死而无憾了。因为先生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考古界的一代宗师。这篇缅怀的文章不谈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伟大贡献和超人的才能,让我们从几个点

3、滴的片断,怀述我们所尊敬的苏老吧!那是一九六三年秋天,听领导讲苏秉琦先生要来侯马检查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当时在侯马工作站临时出差的有国家文物局谢元璐先生(老谢秘书)、谢辰生先生(小谢秘书)、中国历史博物馆黄景略先生和我省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张主任),北大毕业实习的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先生的同班同学及下一班白云哲、辛占山、胡人瑞以及祁惠芬、罗琨、张永山、曹定云等七位先生,他们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老先生的指教,辅导工作则是由苏先生早年毕业的学生王克林、叶学明、吴振禄、张万鍾等人担任。同时还有在侯马参加晉国遗址发掘大会战的部分省市的同志,大家都以一种同样的热情盼望着苏先生的到来。当时给

4、我的印象是:这个人物的来头不小啊!惊动了所有参加发掘的人和领导。那时我还是一2古代文明研究通讯个刚刚由电影制片厂调到考古部门的门外汉,苏秉琦的名字还是第一次听到,从没见过面,脑海里怎能有他的印象?还是听了我的同乡畅文斋(工作站站长)的简单介绍,才朦朦胧胧的有了一点葫芦画瓢的空洞印象。一日从工地下工回来,听说苏先生真的来了!急切想见的苏先生终于在食堂的饭桌上看到了,他给了我极深、极好又惊讶的印象,高大的个子,魁梧健壮的身躯,首先给人以威慑而又敬仰的感觉,心中想,考古界竟然还有这样风度翩翩、气质非凡如同国家元首般的人物?!苏秉琦先生的到来,並非只是为了几个学生的毕业实习,而是全方位的指导和视察了

5、侯马的工作,实地参观和听取了汇报後,他作了学术报告,我虽然还有些听不懂,但听到内行们反映说:“听了苏先生的报告,如同喝了一杯清爽的香茗,吸了一支最美的香烟,真正的过瘾!”他的讲话很有逻辑哲理,又谦虚谨慎,有坚定的信念,又有互相商量和斩钉截铁的肯定,有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又有高瞻远瞩的想象,还有具体的方法和指导意见,更有希望和要求。会後我和谢元璐先生交谈说:“这个先生真有两下子!”谢老讲:“两下子的事,他多着呢!听讲的大多是他的学生,那还不是小菜一碟,跟布置作业一样。”这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真正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老师先传给学生的真理,面对着这位先生使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遐想。在长期的工作中考

6、古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足以证明他老人家确实起到了领航的舵手作用。苏先生多年来十多次来山西,我有幸与他同行,记录了他在山西的学术活动。他先後到过天马发掘现场、下川工地、东下冯工地、陶寺工地、丁村工地、北坞城址和建筑基址工地、垣曲工地、侯马晉国遗址工地、柳泉墓地、曲村工地、上马墓地、忻州游邀工地、太谷白燕工地(他的弟子黄景略、张忠陪、王克林合作项目)、夏县禹王城、李济先生发掘过的西阴村遗址、朔州会议、侯马晉文化第一次研讨会、第二次太原晉文化暨丁村文化研讨会以及太原金胜村251大墓的发掘现场等等,每到一地总是认真听取汇报,详细的了解各种现象,从现实出发,结合以前的发现给予具体的指导。我在陪同中拍照

7、了很多有关先生学术活动的照片,如:《文物天地》1987年4期发表的《给青年人的话》,那张照片是先生生前比较满意的一张,是他在观看侯马上马墓地陶鬲,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拍照的(没有准备,没有闪光灯、偷拍的),先生专注地神情,无不让人动容,也获得了他的满意。发表後先生特送我一本作纪念,並签署“子明老友参考著者一九八七·十一·九日”。先生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追踪他的足迹即可知道先生对山西的贡献是无法言表的,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