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ID:17698210

大小:31.7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9-04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_第1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_第2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_第3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_第4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关键词: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物权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提要: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改革始终是重中之重,而土地制度又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通过对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三十年历史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bstract:Inthemagnificent02yearreformandopeningupprocess,theruralreformhasalway

2、sbeenthetoppriority,andtherurallandsystemisthecoreofthereform.ThroughthedescriptionandanalysisofthehistoricalchangesofChineserurallandpropertyrightssystem,wecanclearlyseeanimportantinfluenceoftheChineserurallandpropertysystemintheprocessofreformandopeni

3、ngupaswellasitsimportantrolein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Keywords:countryside;landrealrightsystem;propertyrightslaw;socialist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作了大跨度的回顾,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1]。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

4、上层建筑的性质,因此,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基础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发生的变化,无论是质变还是量变或局部质变,都会引起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变化方式都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就是为经济基础提供服务。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施加各种形式和多方面的控制和调节,努力促进和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成熟[2]。本文试图通过描述和分析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借以理解法律上层建筑是如何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5、度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紧密联系的。一、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变革的历史回顾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是被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至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土地物权制度始终是核心问题。农村土地改革的早期实践土地作为“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3],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有关土地归属和利用的种种设置和制度运行,便始终与社会安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稷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4]。因而改革

6、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选择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并非偶然。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和市郊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公有制。与土地公有制相伴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相分离,以及土地无偿无期使用和土地权利非市场化的土地制度。所谓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相分离,是指土地使用权不脱离所有权单独存在。也就是说,土地使用者不能凭借自己的意志占有使用土地,而国家并没有尊重土地使用权的义务,反而有干预土地使用关系的无限权力[5]。这种土地制度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

7、在农村,建立在集体共同所有、集体共同使用的土地制度基础上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使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为了挽救中国,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在农村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之相适应将原来的集体共同所有、集体共同使用的土地制度改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实践早已证明这一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发端于安徽凤阳的农村土地承包的实践,将合同关系运用于集体土地的使用经营,农民在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粮食连续年

8、丰收,国家和农民都从中获得了实惠,国民经济开始复苏,改革开放取得了开门红,也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几年试点后,198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并在198年《民法通则》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在法律上确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不断探索农村早期的土地改革,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