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

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

ID:17699970

大小:14.9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4

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_第1页
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_第2页
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由朱利奥卡契尼在《新音乐》一书中首次提出。这种唱法额特点是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文艺复兴时期逐渐产生的歌剧使美声唱法逐渐完善。在中国的声乐表演实践中声乐演唱法划分为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三种类型。学院的声乐教学中也颇为注重唱法的专业性教育,但在当代歌曲演唱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美声唱法通俗化的现象——唱法与唱法间的壁垒被打破,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互交融或者转化形成的新的演唱风格,又以古典音乐气

2、质为主要显现特征。这种联盟唱法除具有古典美声唱法的一般艺术特性外,在演唱方法上要比古典美声更加自由,不会被古典美声唱法的规范性所约束。美声唱法的通俗化受到学界的日益关注,笔者试图对它的发展历程做个简要分析。  首先是它的萌芽期。美声唱法通俗化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有着良好美声演唱功底的歌者在这一时期开始做出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尝试。1990年一首美声唱法通俗化的经典之作《歌剧院的幽灵》让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进入世界歌迷视野,1992年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闭幕式上,莎拉布莱曼与卡雷拉斯又以《永远的朋友》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接着,著名意大利流行歌星索

3、科洛和U2乐队主唱博诺·沃克斯创作的《求主怜悯》与帕瓦罗蒂联袂大获成功,这首歌曲又经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于1993年获得意大利圣雷莫音乐节最佳新人歌手大奖,促进了美声唱法的通俗化被大众所接纳认知。其次是美声唱法通俗化的成熟期:。这一时期莎拉·布莱曼与安德鲁·波切利合作的二重唱《告别的时刻》成为全球流行乐坛最热门的话题,创下多项“白金”、“双白金”的最高纪录,给世界音乐市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8年的第41届格莱美奖对“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的设立使得美声唱法通俗化被国际音乐界所接纳,也使得这种演唱风格确立起来。XX年,莎拉布莱

4、曼的专辑《月光女神》的风靡标志着美声唱法通俗化进入了高潮期。这张专辑无论从演唱技巧还是音乐风格都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融为一体。XX年新西兰女歌手HayleyWestenra又以专辑《HayleyWestenra》将著名歌剧、音乐剧景点选段,新西兰民歌等通俗化表现。后又涌现了男高音MarioFrangoulis,“美声男伶”演唱组合,他们让美声唱法的通俗化走向了一个高潮时期。21世纪初美声唱法通俗化在中国的实践也涌现了众多了歌唱家对其进行尝试,我们所熟知的戴玉强、宋祖英等都曾先后获得格莱美“古典跨界专项奖”的提名;廖昌永也在他的专辑《情释》中以醇

5、厚的男中音音色重新演绎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人耳目一新;在“唱响奥运男声三高北京演唱会”上,丁毅、戴玉强以美声演唱了通俗歌曲《重头再来》……这些案例不仅说明美声唱法的通俗化被中国听众接纳,而且还被众多传统美声唱法歌唱家尝试。  美声唱法为什么会被通俗化?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传统的美声演唱是以音乐厅的方式存在,音乐厅方式的审美是以人群的划分、音乐与人和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为基础的,而近二三十年音乐能进行唱片传播与网络传播,传统的音乐厅形式被打破,高雅艺术可以不那么仪式化的存在,从而转向了通俗迎合大众趣味;另一方面,受反二元对立哲学思潮

6、影响,音乐走向了后现代,后现代的显著特征是高雅与通俗的壁垒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发展,在音乐领域除了美声唱法通俗化,我们所知的新民乐、拼贴音乐都是在这样一个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唱法”作为歌唱的表现方式,应该更好地为歌曲的表达服务,因而,“唱法”是可以不拘泥于既定套路及单一模式的,因而笔者认为应该包容多元音乐风格与演唱技术,这样歌唱艺术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