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

ID:1781075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_第1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_第2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_第3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_第4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政治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 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政治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内容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性主义的特点,寻求社会的评价尺度和客观标准;沿革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本位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条件,将人始终放在交往理论的核心,考察的是马克思笔下的“现实的个人”;继承了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对人的异化的批判转向了文化批判,这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求同存异的现代,研究

2、交往理性的现代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理性交往实践观    面对全球一体化,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各阶层、各主体间加强交往是当下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学者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在哲学范式转化之际,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在上述两个方面提供了有利的视角。    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概述    (一)交往合理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旨趣  交往行为理论是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构建的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在普遍语用学和理想话语环境的前提性建构下,在“生活世界”实

3、现毫无强制、毫无压力的“谅解”和“一致”,以改善或避免“生活世界”殖民化,实现交往的合理性。这种交往合理性的提出,其目的是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结构理论(这里的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关系),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批判的同时提出建构性的“处方”,哈贝马斯试图用劳动和相互关系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系统和生活世界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哈贝马斯认为由启蒙带来的理性在完成科技进步的使命后,逐步侵入私人空间,使人越来越机械化、程序化,理性已成为控制和操纵人的工

4、具理性。但他没有像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样对理性进行无情的消解,而是在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视域内,在交往范式的基础上,构筑以交往理性为旨趣的交往行为理论。  (二)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存在之思。因而,面对全球性发展的总趋势,交往实践问题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的主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既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意识指向构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也指这一世界观在当代的发展。就前者而言,其内容十分广博,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

5、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所指出的:“马克思在对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对后工业社会某些特征的‘惊人的预测’;在批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础上对‘否定性辩证法’的弘扬,在对异化社会批判的基础上进而对属人世界的阐述;对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和‘全球化’的分析;对于整个历史、思维辩证法的揭示;对于人类自由王国之旅的操劳过度等等。但是,贯穿这一切的核心观念,不是别的,正是交往实践观”。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认为交往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物质交往,不仅指经济意义上

6、的“商品交换”、商贸等活动,而且包括战争、迁徙和外交等,是含义广泛的实践概念。其实质就是集全部社会物质生活含义在内的交往实践,是多极主体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通过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进行的“互换其活动”的过程。交往实践是精神交往、语言交往的基础、“底板”。在当代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分配多样化的现实社会,将马克思理论中的交往实践融合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现实需求。  (三)交往行为理论与交往实践观的差异  与哈贝马斯仅从事“话语转型”、“话语思维革命”不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首先是改造、变革现存社会的武器。话语革命不过是实

7、践改造历史活动的一部分。在这里,二者的目标和着眼点大相径庭。在后现代哲学认为是其“话语异化”、“逻辑中心主义”统治的地方,马克思看到的是交往社会中人与物的异化。前者最后要建立“交往合理性”,认为这是对话的条件;后者要达到的是交往合理的社会。前者的理论基础是普遍语用学,是批判的解释学,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不过是语用学的派生物;后者则是在改造社会、变革历史的实践中实现交往。前者仅追求的是思维方式上的交往合理,不顾及社会中人与人实际的生存交往;而交往实践观却关注当下,注视现实中人的生存及生产中的交往意义。  马克思对交往

8、实践的性质和功能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形成了交往实践观。马克思首先认为,交往实践具有客观性、社会交往性、系统性、反身性、历史性等等。交往实践观的方法论功能在于:它是促使世界普遍联系,生产力得以传播、保存、积累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全球一体化的基本动力,交往实践构成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异化社会即“以物的崇拜为主导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