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

ID:17838284

大小:5.90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9-07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道路交通综述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部分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第一讲综述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绍:1、交通概念2、城市综合交通3、城市道路1、交通一般: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和方式通过一定空间来完成。2、城市综合交通1、城市对外交通:对外客运与货运交通,主要交通形式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2、城市内部交通:市内客运: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交通、小汽车、其他客运机动交

2、通等;市内货运:专业货运、个体货运、出租货运。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系统、道路系统、管理系统。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3、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来往的专用地。城市道路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是绿化、排水及其他工程基础设施的主要空间。城市道路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面貌、建筑风格的表现媒介。第二节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产生的基础1、社会生产活动:以工作为目的的人的流动;进行生产活动的物的流动;信息的流动。2、社会生活活动:以生活为目的的

3、人的流动;生活必需品的物的流动。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中国古代的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理解)1、原始社会后期到商周的“井田制”道路系统《遂人》云:“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五涂制: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城市的道路交通(理解)1)《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又说:经涂九轨,环涂

4、七轨,野涂五轨。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王城道路的横断面形式-----历史上最早人车分流的道路。3)秦朝统一中国后,城市体制由王城、采邑、公邑三级改为郡县制,但城市骨架没有变。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4)曹魏邺城:将宫城放在城市东西轴线的北面,并利用东西轴线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北为宫廷贵族府第,南为市区,形成方格形的路网结构。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5)唐长安城:隋唐时期都城用高大的坊墙围成若干封闭的长方形或方形坊区。南北大街宽150米,东西大街宽120米

5、。这种棋盘方格状的路网形式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上一页6)北宋都城汴梁:宋朝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开放的纵街长巷一改盛行数百年之久的封闭的里坊制,商业在街道中兴起,城市道路特点有:出现了丁字形道路和斜街;出现了商业街;水系与道路网相结合,出现有对外交通枢纽。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平面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都城布局形制变革的先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7)明清北京都城:都城有11门,12条主干道和若干次干道,其中主干道以丁字交叉为主。北京城街道规划,标志着中国都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最终完成。返回上一

6、页下一页退出3、中国封建城市道路模式演变(理解)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附于权利中心的封闭式棋盘状路网逐渐向开放的灵活多样的道路网络转变。二、近、现代城市的 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了解)1、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是以神权和政权布局为中心,各种广场采用封闭构图,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

7、2、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被打破了原有的格局。(1)人口激增、工业用地增加;(2)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3)原有的城市结构不适应新的发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资本主义初期的探索(1)重建伦敦方案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1811年纽约总道路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现代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了解)体现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1882年西班牙人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3)1901年法国戛涅的“工业城市”

8、理论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3、20世纪初期以后城市的发展——汽车时代的到来与钢铁工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诞生:1933年的《雅典宪章》;——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深化: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933年的《雅典宪章》的启示1.静态关系:居住、工作、游憩三大活动从位置和数量关系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体现了城市的静态功能关系。2.动态关系:城市交通系统决定于各种城市用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