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

ID:17846468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7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_第1页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_第2页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_第3页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_第4页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谈毕业 死而后已[摘要]哲学家涂又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和给我们授课时提出,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15岁以后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终身教育。解读涂先生这一终身教育思想时,我们发现它的精髓是围绕继天而教→志于学→不谈毕业,死而后已生发开来的,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天而教;志于学;不谈毕业  Abstract:InhisbookofACriticalHistoryofChineseHigherEducationandhislecturetous,Professor

2、TuYou-guangproposesaphilosophicaltheory:Chinese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sakindoflifelongeducation,whichstartsfromone's15yearsoldandgoesthroughone'swholelifeuntildeath.Whenwetrytogiveaninterpretationtohisthought,wefindoutthattheessenceofhisthoughtco

3、nsistsofthreeaspects:educationsucceedingtotheheaven,fixingthemindonlearningandnograduationuntilone'sheartstopbeating.Thethreeaspectsmakeupawholesystem.  Keywords:lifelongeducation;educationsucceedingtotheheaven;fixingthemindonlearning;nograduation   

4、 涂又光先生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在冯先生晚年和过世后,不论是中文稿,还是英文稿都由涂先生整理,包括中译冯先生有名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编篡《三松堂文集》等。涂先生深得冯先生真传,但又自成一家,别具个性,形成了自己以道家为主根的儒、道、佛统一的哲学观。近年来,涂又光思想研究渐成气候[注:涂又光先生原是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师,现为高教所资深教授,主讲《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教育哲学》,是我博士时期的老师。近年来为传播和弘扬涂先生的教育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将“涂又光教

5、育思想研究”专门立项,作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涂先生所任职的教育科学研究院还专门组织了涂又光教育思想研讨会;今年涂先生80大寿之际,又准备出版涂又光教育思想研究文集。],2006年涂先生80大寿之际,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又准备出版涂又光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以示庆贺。作为涂先生的学生,笔者深受教益,常怀感恩,不揣浅陋,特撰此文[注:为弟子的,深受老师教诲,有责任、有义务传播和弘扬老师们的思想和精神。为作此文,我重新阅读涂先生的著作以及当年听涂先生课的笔记,似乎在觉解上又进了一步,也是一种“反刍”。

6、写作过程中,兴之所至,多次在电话中向涂先生请教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永远“不谈毕业”的学生。],表达一种感恩之心,亦贺涂又光师健康长寿。  涂先生始终将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站在哲学的高度,坚持实践高于认识的认识论原则,坚持特殊高于普遍的本体论原则,提出不少原创性的观点。要理解涂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要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在其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和给我们的授课中,涂先生提出,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15岁以后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终身教育。这么说时,他喜欢说“不谈毕业,死而后已”,“终身教育,

7、死而后已”。本文选择涂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来解读,论题醒目地用上涂先生的原话,如果你一见题目就有所触动或惊异,也就不难想象涂先生讲课的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和入木三分。6    一、继天而教    人性论影响教育观。中国传统思想总是将人性与善恶联系起来,并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人性学说:一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使得人性中的“善端”发挥出来;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明辨是非,惩恶扬善,使人趋善避恶。这两种观点都从各自立场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对此,涂又光

8、先生却认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可以继承的,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性灵论。也就是说,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而是“灵”,万物之灵的“灵”。正因为人性灵,人才既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才需要受教育,趋善避恶;正因为人性灵,人才蕴含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可使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正因为人性灵,人才有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人类的全部文明都是“灵”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性灵论超越而且包含了性善论和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把人性说死了,性灵论把人性说活了,体现了人性丰富灵动的生成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