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

ID:18009123

大小:94.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9-12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_第1页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_第2页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_第3页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_第4页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洪晓军,肖 刚,周国君(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近几年,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推动、管理创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以“学校—学系—教研室”为特征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已被逐渐摒弃,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学术组织模式正被有效推行;师资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部分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了教学

2、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然而,现行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难以产生相应的大的科研成果的矛盾,暴露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学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进行审视,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学术组织再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创新团队,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2004年教育部推行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兴起了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热潮,国内很多提出“争

3、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进行了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然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不尽相同。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与其行为价值取向相吻合,必须与其人才组织模式改进和水平提升的要求相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多数为地方高校的领头羊,具备区域领先性和部分学科优势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水平地位,决定了其教育任务的战略选择:在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同时,保持和发展其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职能,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4、;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并为当地政府、企业决策提供科研依据。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为取向可归结为:(1)藕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需求基础上寻求部分研究方向国内领先的突破,(2)服务于教育大众化基础上担负精英人才培养的重任,(3)归趋于综合全面发展下的特色学科的提炼。特色学科的提炼取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取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传承。按照马陆亭提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边界条件[1],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校规模、博硕士学位的授予、科研能力、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一些教学研

5、究型大学勇于创新,构建了二级机构(校、院)三级管理(校—院—学科)的人才组织结构形式[2],学科意识得到了强化。但由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作为学科组织的主体——学者团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基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为价值取向以及人才组织结构的发展现状,除实现创新团队建设的一般目标(如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梯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外,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尤其要体现以下作用:(一)成为学校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

6、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近几年,教学研究型大学十分注重学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研成果进展明显。但也出现了科研方向分散、承担课题小、水平级别低、重复研究多等现象,缺乏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工商共生的研究方向,缺少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科研工

7、作缺乏纵深发展,研究工作档次不高。有效的创新团队有望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明确学校重点扶持的优势科研方向和优先支持的新兴科研方向,找准切入点,能充分发挥其在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可围绕现已具有较好学术基础的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方向进行扩充、提升和整合,确保在较高层面上开展研究,培育科研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以此为辐射源,带动学校各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二)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知名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有个别入选“

8、国家百千万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术中坚或国内知名的学者,但缺乏成规模的国家级层次学科带头人。多数学科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呈圆柱状,缺乏旗帜性的领军人物,不能构成理想的金字塔状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