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ID:18084518

大小:63.63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09-13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5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一):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

2、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

3、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目标:  (1)了解“景”和“情”和

4、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必须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述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六、教法学法设想: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

5、,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述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七、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

6、描述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齐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

7、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述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潜力。)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8、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