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ID:18162780

大小:5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4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_第1页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_第2页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_第3页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_第4页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 吴宗晔 壹、前言 从一个婴孩出生前到呱呱落地,大家就对它的性别充满期待;在儿童还没有显著性别意识之前,父母会运用许多的方法来使其子女社会化而符合性别角色,有些是明显的,然而大部分都是难以捉摸而不明确的。其中相当重要的是父母本身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他们会依此来对待其子女以及作出回应,并且表现出让子女模仿学习的角色的行为。然而,生理的性别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是除了父母信念以外,隐藏在性别背后的社会价值观或文化因素,亦能影响两性的社会角色、工作型态、行为规范,以及种种的人生期许。传统上,性别角色由「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来规划,做

2、为男女社会分工的依据,男人扮演「工具性角色」,而女人扮演「情感性角色」。传统的家庭劳力分工在规划工作与家庭时已有多样化的趋势:女性因为走出家庭角色的范畴,必须学习去适应可能与家庭角色参与相互冲突的状况﹔男性参与家庭的时间增加,『工作为男性角色的首要之务』的刻板印象也逐渐被突破(Pleck,1977,1983)。这股新的趋势增加了个体更多社会角色的扮演,例如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而这些多重角色伴随而来的是个人所必须面对和调适的角色间之冲突(Frone&Rice,1987)。的确,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已受到社会变迁的冲击,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性别角色逐渐松动,「嫁鸡随鸡,嫁狗随

3、狗」观念的谈化、离婚率的升高、女性晚婚或不嫁比率的增加等等的问题,确使男女有无所适从的现象,父母亲及教师等也应思考到底我们应从什么样的角度再社会化,重新建构起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呢?社会中存在已久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厉质疑与批判。于是乎,破除性别区隔和追求两性均等的权益,已成为当今社会探讨的重要课题(蔡培村,民88;谢卧龙,民86)。但是,我们正处于转型期的游涡中,带来社会成员心理的障碍和晕眩,该如何疏解,则有赖人类智慧的思考与因应。毕竟,社会环境是男女共存共荣的天地,我们希望性别角色的内涵和要求能因社会变迁而调适,以营造两性互敬互重的和谐社会。 贰、性

4、别角色的概念 「角色(role)」是指一个人在其所占社会位置上,所担任的任务与从事的活动,其任务与活动包括两种不同的层面:一种称为「角色期待」,为社会所期待的活动;另一种则称为「角色表现」,为个人所实际从事的活动。而角色亦决定了理想的行为,或至少是可以被接受的行为,因此社会文化根据性别,为其成员规划许多行为模板,个人生存在社会中即依循此社会角色来行动,举凡「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刚强,女性柔弱」等,皆为社会对于男、女性别行为的评价,称之为「性别角色(genderrole)」。性别角色是性别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期待;也就是指社会、文化根据性别,为其所属个体所规划的行为脚

5、本(陈皎眉,1996:13),即男性(女性)应该扮演哪些角色,有哪些行为的规范与期许,而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透过社会化学习到社会、文化中对于两性角色及其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对于性别角色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将性别角色视为「在社会文化中,用以区隔男女差异的特性」,如:男生理科较拿手,女生文科较强等,为性别角色表现之层面;另一则为「被社会文化所期待之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如:男性化的人格特质多与工具性和主动性有关,女性化的人格特质则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等有关,为性别角色期待之层面。    参、性别角色相关理论 为了解性别角色的发展,各学派如心理分

6、析、社会学习、认知发展等理论,甚至近年来所提之性别基模理论等,皆提出不同的诠释。一、           心理分析理论(PhychoanalyticTheory)以Freud之人格发展理论为基础,Freud认为男女性别的分化,乃因为个体寻求发泄,以因应性原欲汇集所形成的紧张,并寻求满足所造成。幼儿首先对性器官有高度自觉及兴趣,男孩进而由于「恋母情结」及担心父亲惩罚而产生的「阉割焦虑」作用,对父亲产生「强者认同」,而形成男性角色;女孩则因为认同母亲、为取悦父亲之「恋父情结」,以及「阳具妒羡」的心态,而形成女性化角色。二、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7、LearningTheory)Bandura等社会学习理论学者认为,性别角色的学习是经由社会制约所形成。Bandura认为,个体可以透过观察模仿而习得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但是该行为是否被模仿进而具体表现,则端赖是否受到「增强」来促成。藉由奖励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压制或处罚不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儿童逐渐学习模仿同性别者的行为模式,以表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三、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Theory)Kohlberg认为,儿童学习性别角色的过程不全然是增强或模仿的结果,而是儿童对自我性别分类产生意识及认知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