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

ID:18241817

大小:222.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5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_第1页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_第2页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_第3页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_第4页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16卷第l期云南农业大学学报Vo【.16N0.12001年3月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Mar20叭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何月秋一,唐文华(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北京100094)摘要:练述了水稻稻瘟病菌的多样性及变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在众多变异机制中,自发突变是主要的,其它变异机制是次要的。关

2、键词:稻瘟病菌;多样性;变异机制中囤分类号S435.1l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01)0l一0060—05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grisea(T.T.了一个“稻瘟病菌(Piricutaria0r。P)小种协作研Hebert)Yaegashi&Udagawa]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究项目“,有国家和地方机构参与联合攻关至7O稻病害。在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严重发病的田年代初,日本选出了12个鉴别品种(中国的4个.块.产量损失高达80%,甚至颗粒无收,而且常因热带的

3、2个,日本的6个),鉴定出13个小种并分病菌群体频繁发生变化.导致抗病品种很快“丧为F,C和N群。美国在1954年也开始相同研究失”抗性而成为感病品种。因而,人们对该病菌的工作,包括一些其它地区菌株在内,共鉴定出l5变异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个生理小种-自60年代起,印度、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开1菌株多样性展了生理小种的广泛研究2。早在50年代,我国1.1菌株来源多样性台湾省和东北农业试验场也开始了一些初步调查Mgrisea作为一个种来说其寄主范围很广,研究

4、工作。在7()年代末和8O年代初,我国曾组可侵染4O多种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寄主l0j在8O织了许多省跨地区联台攻关,筛选出由特特普年代,巴西水稻主栽区小麦瘟流行,DNA指纹分(Tetep),珍龙13,四丰13,东农363,关东51,台江析水稻、小麦和杂草上的菌株,结果显示后两者来18和丽江新团黑谷等7个品种组成的一套鉴别品源的菌株同源性高于水稻菌株一3本文作者曾用种依据这套鉴别品种,我国菌株最多可分出128稻瘟病菌接种到马唐上,后者也出现严重叶瘟个小种,但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的那么多,这次(未发表)

5、。但许多作者依据DNA指纹分析,认为联合攻关仅鉴定出43个小种l6J。对同一田块的菌杂草上的菌株与水稻上的菌株是不同的。株系统研究表明,穗期菌株大约只有30%~35%1.2生理小种多样性与叶瘟相同。早在1922年日本育种学家佐佐木发现.抗菌随着参试的菌株数的增多,各国发现的生理小株A的品种却感染菌株B但这一发现一直未引种数也增加。日本18个,美国2O个,印度31起病理学家的足够重视。直到5O年代以后,病菌个,菲律宾达250个8,我国台湾省27个。云南的生理小种得到了广泛研究。1955年,日本设立省

6、280个菌株在日本鉴别品种上可分为27个小收稿日期:2000—0l—l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j99A一015”项目;云南省后备人才基金资助作者简介:何月狱(1956一).男,湖北武穴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1期何月秋,等: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一)水稻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61种l9。然而,因各国用自己一套鉴别品种,所得的崎(1953)通过染色观察到大部分菌丝,分生孢子,结果很难比较和交流。1963年,日

7、本和美国开展分生孢子梗为1个棱,但也见到双核然而,Yae—联合研究。3年后,选出鉴别品种并鉴定了32个gashi等以光学显微镜,Hashioka等和wu等用小种。根据不断积累的知识,日本提出一套含9电镜观察,证明绝大部分细胞为单棱,从而推断个品种,并各带一个已知基因的鉴别品种-J。但异核现象不是变异主要原因。这些品种的遗传背景不一,可能带有除已知的抗病3.2突变基因外,还带有其它抗病基因。然而,因病原物的有大量关于突变的报道”一。稻瘟病菌毒性变异及鉴定条件不够稳定,这种以鉴别品种来鉴定方面的自然突

8、变频率高达8%~12%的估计菌株生理小种的方法应用得越来越少,而代之以分可能偏高。何月秋等(待发表)利用4个稻瘟病菌子生物学的基因组方法进行鉴定。株在CO39近等基因系上进行13个循环连续接种,发现菌株间的突变频率差别很大,从0到9.02变异能力×100;而且菌株针对不同抗病基因的突变频率()u等【报道,菌株的生理小种是极不稳定的。差异很大,针对抗病基因Pi一1,Pi一2,Pi一3和单个分生孢子再培养,可出现众多的生理小种;单Pi一4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04×10,0,0和个病斑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