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王居宛郊试释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

ID:18409830

大小:1.12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9-17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_第1页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_第2页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_第3页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_第4页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楚惠王居“宛郊”试释——兼谈古文字中的几个相关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杨蒙生《清华壹·楚居》中有一地名,凡二见,字形作:清华壹·楚14至献惠王……于=澫=(澫,澫)(徙)居=郢=(鄢郢,鄢郢)(徙)居~。王大(太)子以邦(复)于郢,王自~(徙)(蔡)……整理者释为“吁”,解作“地名”而无说。文后注释指出,同一地名又见于包山简。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注【六八】,中西书局2010年,第191页。蒙按,注释之说甚是。包山简中,此地名凡三见,均作合文:A.包山169癸亥,郢司悳秀,~人B.包山175己亥,~新官宋亡正C.

2、包山175辛亥,妾妇嫌我~尹肷引按,末字旧多释为“胺”,近见有学者释作“肷”,此从其说。尽管目前学界对《楚居》地名的释为“吁”并无异议,但从学者们对包山简字形的讨论来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为方便讨论,现将有关包山简字形的各家说法揭次如下:包山简整理者释为“”,认为右下部的“=”号是省简标志。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注314,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51~52页。张守中先生以为不识。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在与曾侯乙墓钟铭、等字形对比之后,黄锡全先生将之隶定作“”,释为“嗣”,解作“此合文

3、为地名,其地待考。”黄锡全:《<包山楚简>部分释文校释》,《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湖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6页。何琳仪先生则认为,字形右下“=”号表示“司”之与“子”之借用,字形本应作如《集成》319.2曾侯乙钟之,可隶定作“”,释为“”,何琳仪:《包山竹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第59页。汤余惠、李守奎等先生从之。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48页。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3页。李运富先生以为是“邑”合文。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

4、社1997年,第110页。刘信芳先生指出:“原简为合文,其右下部件作‘于’”,它应是“于”合文,读为“司吾”,即《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之司吾县。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艺文印书馆2003年,第195页。张亚初先生隶定作“”而无说。引按,此为张亚初先生在《包山楚简》图版七九简175第二个字旁的隶定写法,未见发表。陈伟先生说:“此字所从与上博竹书《周易》2号简用为‘需’的字近似,待考。”引按,即字。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88页。李学勤等先生认为,此即清华简“吁”地名合文,“”与“”共享“口”旁

5、。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注【六八】,中西书局2010年,第191页。值得注意的是,近来赵平安老师撰文,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他把曾侯乙墓钟铭字形与前引包山简地名字形区别开来,只将之与《楚居》简11的字放在一起考虑。通过分析字形的成因,结合古文字中的讹混事实和相关辞例,赵老师释此字为“乳”。它在钟铭中读如字,训为“柔也”;在《楚居》中读为“孺”,即“孺子”,“孺子王”是指诸王之中处于子侄辈的王。赵平安:《释战国文字中的“乳”》,《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2~117页。同样值得重视的,还有李家浩

6、先生的观点。李先生在改释甲骨文北方神名“伏”为“勹”(音宛)和战国文字旧释从“宛”诸字应从“勹”(音宛)的基础上,认为字形体中的“口”为多加的无义形体,旁与应是异体关系。他又以此说为基础,进一步结合称谓逻辑和词语结构,将《楚居》篇中的(简11)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和《系年》篇中的(简97)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隶定作“=”,为“子()”二字合文,即指楚王“子菌”。在文章第二部份的末尾,李先生提到本文所要讨论的清华简和包山简中的地名。在将二字隶定作“邭*引按,原文

7、用*号表示读如宛音的“勹”旁。吁”之后,他从音韵学的角度展开讨论,认为此地很可能是《越绝书·外传纪策考》“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中提及的楚国地名“宛橐”。李家浩:《甲骨文北方神名“勹”与战国文字从“勹”之字》,《文史》2012年第3期,第29~73页。蒙按,综合考虑古文字中的混形事实和相关辞例,引按,相应例证除赵文中所举“乱-乳”之例外,还有如“矜-矝-”、“降-隆”。赵平安:《释战国文字中的“乳”》,《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5~116页。程燕:《诗经异文辑考·引言》,安徽大学出版社20

8、10年,第5页。拙作:《“隆”字源流试考——从古书中“隆”、“降”二字的讹混谈起》,《中国文字学报》,待刊。我们以为,尽管李先生的新说较为系统,但其中的有关立论基础(如将与视为异体关系)似乎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相比之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