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ID:1841757

大小:3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3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第1页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第2页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第3页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第4页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类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教育理论论文题目: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内容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本文作者浅谈了在”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平台下,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的心得。[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

2、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知识,倘若说知识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育。使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

3、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

4、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二)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5、:(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

6、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场所:486机房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Pascal7.0,Novell3.x,白板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首先,让14组学生展开讨论,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

7、。教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a←35,b←21,r←amodb即r←14;由于r≠0,则a←b即a←21,b←r即b←14,r←amodb即r←7;由于r≠0,则a←b即a←14,b←r即b←7,r←amodb即r←0;由于r=0,则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b(此时b=7)。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算法描述:(1)求a/b的余数r;(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3)步;(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自主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