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ID:18472781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8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1页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2页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3页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4页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所载舜与夔关于“乐”的对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晋代陆机称“诗缘情而绮靡”,言志说与缘情说长期对立。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论其世”,就是要认识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等。这个观点是针

2、对当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社会风气提出的,这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教”是教育、教化之意。认为诗是用它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人,用它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来化育人。强调的是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发愤著书说:见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他认为“《离骚》者,尤离忧也。”“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

3、作也”。即作者胸中有一股郁结之气,才形成创作的动力。这种论述,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屈原《惜诵》中“发愤以抒情”一脉相承。并深刻影响后世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文学理论。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其中“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清”指才知之清,即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指才知之浊,即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正由于“气之清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徐干“

4、时有齐气”,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等。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两字连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意乃象中之意,即包含在物象之中的作者的主观意志;象乃意中之象,就是饱含作家情志的物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常见的意象有梅、兰、竹、菊、柳、兰、雁等包含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

5、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又提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认为“知音其难哉”,表现为“音实难知”、“知实难逢”。因此致使“文情难鉴”。认为鉴赏者要“博观”、“无私”、“不偏”、“见异”。只有“玩异方美”,才能鉴奥见异。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有一卷本和五卷本。该书标举意境,归纳风格,揭示作诗技巧与方法,品评历代诗人诗作,开以禅

6、论诗先河。《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其诗论重视诗教、强调取境、标举自然、重变轻复、并指出诗歌的创作法式,如“诗有四不”、“诗有四深”、“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等等。总之,《诗式》为唐代诗格的最优秀者。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铁”指古人陈旧的语言,“金”指经过改造、化用后的成果。表明黄庭坚强调以学问为诗,以才学为诗,强调书本知识。黄山谷“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被江西诗派奉为圭

7、臬,誉为不传之秘的“法宝”,其局限性是颠倒了文学创作源与流的关系。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吕本中自己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达到“活法”的要求,不过他的理论对南宋中后期的诗人,尤其是杨万里产生了重大影响。“活法”理论本身是对江西诗派过于追求法则的一种反思。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征?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与西方职业化的文学批评家不同,中

8、国没有职业的文学批评家,所谓批评家大多是作家,兼作家、官僚、批评家于一身。大多是抱着“余事作批评”的态度去论诗衡文。2.批评体式的多元化:与西方的批评体式单一化相比,中国历代文学批评既有专著如《文心雕龙》,又有专论如李清照《词论》,还有诗格、诗式、诗品、诗话、文话、赋话等,还有选本、书信、序跋等,还有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中的文论。3.批评对象的主体化:文学即人学。文学批评应当以为人主体。中国文学批评是建立在“抒情立志”基础上的批评理论,表现在以下三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