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ID:18546766

大小:11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8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_第1页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_第2页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_第3页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_第4页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_第5页
资源描述: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杨军(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内容提要: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关键词:靺鞨七部;粟末靺鞨;高句丽;渤海建国集团渤海国的建国集团,所谓“渤海建国集团”,指大祚荣赖以打败李楷固并在张广才岭以东确立其统治地位的武装集团,渤海建国集

2、团的族属与渤海国的族属不是同一个问题,但目前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将二者相混淆。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渤海建国集团的族属问题。韩国学者宋基豪最先使用“渤海建国集团”这一概念。1995由一潮阁出版的《渤海政治史研究》中已出现这一概念。参见[韩]宋基豪著,李云铎译:《〈渤海政治史研究〉一书的绪论与结语》,载《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渤海专号》,北方文物杂志社1998年版。另参见《渤海的建国过程和建国集团》,《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6年第2期;《六顶山古墓群的性质与渤海建国集团》,杨志军主编:《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第四辑),北方文物杂志社2002年版。既包括靺鞨人

3、也包括高句丽人,这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但对居于主导地位的究竟是靺鞨人还是高句丽人的问题,学术界却颇多争议。中国学者多认为,靺鞨人在渤海建国集团中居于主导地位,而韩国、朝鲜的多数学者,也包括一部分日本学者,认为高句丽人在渤海建国集团中居于主导地位。韩国学者宋基豪认为:“渤海建国集团中,越是位居高层的人物中高句丽人的比重越大,地位越低,靺鞨人的比重越大。当然这里所谓的高句丽人或靺鞨人不是指血统,而是指文化上更偏向于哪一方。”[韩]宋基豪著,金太顺译:《六顶山古墓群的性质与渤海建国集团》,杨志军主编:《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第四辑),北方文物杂志社2002年

4、版,第266页。也就是说,存在靺鞨人的高句丽化,因而,他们虽然在血统上是靺鞨人,却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针对这种观点,中国也有学者从反面论述,认为在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存在渤海化或靺鞨化的过程。参见梁玉多:《高句丽遗民的渤海化进程》,《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本文试结合靺鞨七部的发展演变,分析渤海建国集团的族属,以求正于史界方家。(一)目前学者多依据《北史》卷94《勿吉传》中已出现靺鞨“七部”、且七部的名称与《隋书》卷81《靺鞨传》的记载完全相同,认定勿吉-靺鞨七部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但是,《北史》虽然是记载北朝史事的正史,其《勿吉传》却抄自《

5、隋书》卷81《靺鞨传》,并不是对南北朝史事的准确记载。杨保隆:《勿吉地域西南部边至考》,《北方文物》1985年第4期。《通志》卷194《勿吉》、《文献通考》卷326《勿吉》、《太平寰宇记》卷175《勿吉》、《金史》卷1《世纪》日本学者池内宏已论证《金史》卷1《世纪》始祖函普以下五世的记载不可靠,则其称勿吉有七部,当是袭用前史旧说,也是受《北史》的误导。参见[日]池内宏:《金史世紀の研究》,《满鲜史研究》(中世第一册),东京:吉川弘文馆,昭和五十四年版。等书记载勿吉有七部,都是受《北史》的误导。说南北朝时勿吉已形成七部证据并不充分。《魏书》卷100《勿吉传

6、》主要记述了活动在粟末水即今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勿吉人,却并未提到这部分勿吉人是“粟末”部。《魏书》还记载:“其傍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前后各遣使朝献。”《魏书》卷100《勿吉传》。这些活动在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部落与七部的名称皆不相符。《魏书》记载勿吉人的朝贡,始于北魏延兴(471-476),终于东魏武定(543-550),《魏书》的资料当来自靺鞨贡使。《魏书》未提到勿吉七部,证明至6世纪中叶,尚没有所谓的勿吉七部。《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燕州”条引《北蕃风俗记

7、》:“开皇中(581-600),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率忽使来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这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首次见于史书记载,也是史书中对“靺鞨”一词的最早记载。李玲,东青:《也谈“靺鞨”名称之始见》,《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另,成书于梁大同九年(543)的顾野王的《玉篇》中也提到了“靺鞨”,但这应是后代重修《玉篇》时加进去的内容,非顾野王《玉篇》之旧,不能作为“靺鞨”初出的确证史料。参见马一虹《古代日本对靺鞨的认识》,《北

8、方文物》,2004年第3期。这条记载也得到碑刻资料的证明,突地稽之子李谨行的墓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