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

ID:18565379

大小:5.67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8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_第1页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_第2页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_第3页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_第4页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1179王偉:“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16“皇帝信璽”封泥及其時代的再探討(首發)王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秦代是否使用封泥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有爭議問題,由此引發的傳世名品“皇帝信璽”封泥的時代問題,在學術界幾經反覆,時而歸秦時而屬漢。幸而有新資料不斷出土,爲我們解决這一紛爭提供了契機。一、“皇帝信璽”封泥的斷代檢討“皇帝信璽”(見下圖),2.6㎝×2.6㎝,泥厚1.4㎝。著錄于《封泥考略》、《兩漢官印彙考》、《古封泥

2、集成》、《中國の封泥》、《秦封泥集》等。舊藏陳介祺,後歸金頌清,後又流入日本,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因是傳世品,又缺少出土帝印實物與之對照,加之秦與漢初的印文風格極爲接近,故而各家對此封泥斷代頗爲混亂,甚至同一個人意見也反復不定。目前學術界對“皇帝信璽”封泥的斷代意見有以下幾種:(一)、孫慰祖《西漢官印、封泥分期考述》置于“西漢”,《古璽印欣賞漫筆》說“秦漢之際”孫慰祖著:《孫慰祖論印文稿》,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47、223頁。;《漢印論》置于“(西)漢”,《戰國秦漢璽印雜識》置于收稿日期:2013年2月28日發

3、佈日期:2013年3月1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16“西漢”,又說“此封泥印文體勢趨于平正嚴謹,然不失圓活,印面界格仍存,向以爲西漢初期定制。今據新岀秦封泥,或可置于漢前。”孫慰祖著:《可齋論印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43、74頁。在《封泥:發現與研究》中說“秦代的官印封泥……皇帝信璽”孫慰祖著:《封泥:發現與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8頁。。在《歷代璽印斷代標準品圖鑒

4、》定爲秦。孫慰祖編著:《歷代璽印斷代標準品圖鑒》,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年。(二)、趙超《試談幾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關問題》認爲“可能是秦代皇帝用璽”,並對照漢代“皇后之璽”“淮陽王璽”的形制和字體風格,認爲“它們均無田字格,字體也與該印不同。相比之下,似應以定于秦代爲宜。”趙超:《試談幾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6期。(三)、王輝先生在《秦印探述》和《秦文字集證·秦印通論》中將廣州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璽”、“皇后之璽”與之比較,同意沙孟海、趙超的意見,並且對張懋鎔據秦封泥不用封泥匣而做出“不

5、是秦式封泥,乃是西漢初期的封泥”的意見做了駁議,重申了“此璽爲秦物,非漢初物”的觀點。王輝:《秦印探述》,《文博》1990年5期;王輝、程學華撰:《秦文字集證》,臺灣藝文印書館1999年。(四)、周曉陸等《九十年代之前所獲秦式封泥》、《秦封泥集》周曉陸、劉瑞:《九十年代之前所獲秦式封泥》,《秦陵秦俑研究動態》1998年1期;又見《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周曉陸、路東之編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均收錄了“皇帝信璽”,應是默認爲秦物。(五)、岐嶇《古印趣話》將其置于西漢岐嶇著:《古印趣話·走

6、向鼎盛——漢印的魅力》,三秦岀版社2006年,33頁。。縱觀各家論述,多徵引《史記·始皇本紀》“除謚法,朕爲始皇帝”“璽書賜公子扶蘇”、《高祖本紀》子嬰獻“皇帝璽節”及索隱、正義引《漢官儀》、蔡邕《獨斷》的記載證明各自觀點諸家多引用的是:《後漢書·光武帝紀》引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後漢書•輿服志下·黃赤綬條》引《漢舊儀》曰:“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

7、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天地鬼神。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裹,兩端無縫,尺一板中約署。。由于大家均沒有直接證據,只能依據文字風格、印面布局作一些合理的推測,而終不能成定論。收稿日期:2013年2月28日發佈日期:2013年3月1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16二、新出土的封泥匣與使用了封泥匣的封泥封泥匣是

8、帶有凹槽或井形凹坑,附於簡牘或財貨,專門爲容納和保護璽印鈐蓋泥團的裝置,大約在秦代出現,漢晉時較多見,常見爲木質。沒有秦代封泥匣實物出土一直是學術界不敢確定“皇帝信璽”封泥時代的最主要的原因。張懋鎔據西安北郊出土秦封泥不用封泥匣而認爲“皇帝信璽”屬西漢初期張懋鎔:《試論西安北郊出土封泥的年代與意義》,《西北大學學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